□ 曾小文 歐陽國
欄目責編:陳道生
市縣一級媒體離基層最近,記者經常與基層群眾打交道,對做好基層報道具有天然的優勢。然而,一些基層記者對“走轉改”活動沒有深入理解,認為這是中央級、省級媒體的事,他們天天在基層,不需要專門去走基層。于是,我們召開記者討論會,討論的焦點就是:我們在形式上是下了基層,內容上有沒有下基層?人下了基層,心有沒有下基層?我們和群眾在一起,但我們有沒有真正了解群眾的思想與情感、希望和要求?在文風上,我們走基層是像油花一樣浮在水面,還是像牛乳一樣融入水中?是否有習慣于寫空話、套話,卻不懂寫真話,說實話的現象?最后,大家一致認為,上級要求我們下基層的指示,對基層記者同樣具有針對性,同樣具有現實意義。基層的記者更有條件下基層,也更應該把下基層的工作做好。那么,怎么樣才能解決人在基層心不在基層的問題?我們采取了以下幾點做法。
一、帶著任務下基層。下基層首先要圍繞黨委、政府的中心工作開展,為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提供良好的環境。記者應當深入基層找到鮮活的事件,新鮮的典型,寫出能夠感染人、激勵人的成就報道。
比如,“走轉改”活動一開始,吉安市就積極行動,開展了為建設開放繁榮秀美幸福新吉安鼓與呼——全市“百名記者走基層、訪舉措、看亮點”新聞宣傳戰役,活動緊緊圍繞“建設開放繁榮秀美幸福新吉安,打造宣傳文化工作新亮點”這個主題,宣傳報道“建設開放繁榮秀美幸福新吉安”的新舉措、新風貌,宣傳報道吉安各地各部門的好經驗、好做法。
在黨的十八大召開之前,吉安廣播電視臺舉行首屆“喜迎十八大、記者走基層”廣播電視新聞競賽,記者深入一線采訪報道,采寫出大量鮮活生動、富有泥土氣息的稿件。黨的十八大剛剛閉幕,吉安廣播電視臺又組織各縣(市、區)臺(中心)各派出一名記者參加“貫徹落實十八大精神、加快推進三大百日會戰”巡回采訪活動。
所以,我們走基層要抓住人民群眾的關注點,把握服務人民的著力點,把體現黨的主張與反映人民心聲統一起來,把堅持正確導向與通達社情民意統一起來,為黨委政府的中心工作鼓與呼。
二、帶著問題下基層。如果心中沒有思考,胸中沒有全局,走基層就踩不到“實處”。我們走基層要做到由點到面,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比如,為了鼓勵農民多種糧,穩定糧食生產,國家制定了糧食補貼惠農政策。這樣的好政策,也像其他政策一樣,引起了媒體爭相報道。在幾乎是一邊倒地叫好聲中,記者在采訪中卻敏銳地發現,不少農民尤其是種糧大戶在幾年后卻對這一惠農政策有了怨言。原因在于糧補政策出臺伊始雖然利民,但在執行多年后卻出現局限性,不能很好地惠及那些種糧大戶。如果再這樣下去,勢必又會出現耕地拋荒、糧食不穩的問題。對此,記者通過一年多的深入調查采訪,及時采寫了《糧補該誰得》這篇電視評論,提出一些建設性建議,以此希望調整相關政策,讓種糧的真正得到糧補,讓糧補真正為糧食生產服務。
又如,記者在農村采訪時了解到現在赤腳醫生面臨生存難的問題。隨著時間的推移,現代醫療技術的發展,很多赤腳醫生面臨被時代、被政策淘汰的命運。在農村有很多赤腳醫生行醫幾十年,大半輩子時間奉獻給鄉村醫療事業,醫術很高,實踐經驗豐富。但是,國家卻經常要組織他們進行理論考試,一年考幾次,什么鄉村醫生證、接生證,要交各種費用。有的赤腳醫生很難通過考試,面臨淘汰的危險,但是農民離不開赤腳醫生,國家又很難安排有資質有經驗的醫生到偏僻的鄉村行醫,導致農民看病難的現象。記者采訪了解到,現存的赤腳醫生還面臨著沒社保、沒醫保、執業空間越來越窄、養老問題沒著落等諸多困難。
記者在下基層時還采訪到,一些偏僻的鄉村由于師資力量、辦學經費等因素,對部分教學點、村小進行撤并,導致不少孩子上學難,一些大山里的孩子,七八歲要跑二三十里路到鄉鎮讀書,很麻煩。在下基層過程中,基層的一些疑惑、一些問題,通過宣傳報道,引起了當地黨委政府的高度重視,部分問題得到了解決。當今正是一個社會大變樣時期,各種矛盾交織在一起,有的問題十分突出。記者帶著問題下基層,帶著答案回單位,為政府部門的決策提供參考。比如,新農村建設與古民居保護的關系,發展工業與保護環境的關系,建設城鎮化和農田保護的問題,農民洗腳上岸的生存問題,空心村問題等等。這些都需要我們長期的關注。
三、帶著感情下基層。記者深入農村采訪,要把基層群眾當自己的朋友,懷著交朋友的態度與他們打交道,認真聆聽他們的想法。在報道采訪群眾時,記者要做到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報群眾之所盼,把握群眾的脈搏,講群眾能懂的話。
有一個記者到新干縣采訪時,無意間聽說沂江鄉有一位80多歲的老奶奶,眼睛看不見了,但干起活來還很利索,可以挑水、做飯,甚至能夠穿針縫補衣服,記者很好奇,想去探個究竟。但當記者來到老奶奶家里,發現老奶奶孤單一人,生活很艱辛。記者通過報道,希望社會上的愛心人士來幫助老奶奶。新聞播出后,社會上的愛心人士紛紛捐款捐物,老奶奶成為駐地部隊結對幫扶的對象,官兵們定期上門為老奶奶提供生活服務,和她聊天。遂川中學學生劉小習,祖父雙腿癱瘓,父親雙目失明,母親患病神志不清。劉小習從9歲開始,就和70歲的奶奶共同撐起了這個困難的家。每天早早起床,照顧親人們的生活起居,然后上學,中午還要騎四十分鐘的自行車回去洗衣做飯。記者在下基層中了解情況后,報道了劉小習的生活狀況,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社會愛心人士紛紛伸出援助之手。在政府和社會的關愛下,他的爺爺和父母被送進了敬老院,學校也減免了劉小習的學費。后來,他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大學。
下基層中,記者還了解到峽江縣巴邱鎮的蘿卜種植戶劉潤根因為重病住院,家里的20萬斤蘿卜沒有銷路,眼看都要爛在地里。記者立即趕往巴邱鎮采訪,并播出新聞《鄉親幫忙團:白蘿卜等著你來買》。幾天后,山東、永新、泰和等地的加工企業就與劉潤根取得了聯系,其中山東的一家企業還與劉潤根簽訂了長期的供貨協議。
“腳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實踐證明,這些做法是有效的,不僅增強了新聞可看性,為新聞事業添彩,為單位添光,還幫助了群眾,解決了他們的實際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