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木青 陳麗安
聲音就像一件件樂器,雖不相同,但各具特色。播音員主持人要想讓自己的聲音更有魅力,更能打動人,就必須不斷給聲音增加個性和內涵。那么,如何營造出這種播音主持獨特的藝術?以下介紹幾種營造播音主持藝術之美的方式。
娓娓訴說式。 這類播音是以一種個人感受的方式對播音稿件進行了二度創作。從播出內容來看,有的是在講述以往的經驗,有的是在敘說此刻的具體感受,有的是在描述事物規律,有的是在直接抒發情感。從語氣表達來看,有娓娓訴說式,也有鏗鏘朗讀式。這類播音的特點是,說出的話帶有播講者無限的感慨和不盡的情思,他們將這種感受傳遞給他人,并變成他人的感受。這類播音方式較多出現在紀實類作品中,如央視的《探索發現》《法治在線》,以及東莞廣播電視臺的《輝煌二十年》。《輝煌二十年》的配音員有著較為豐富的人生閱歷和扎實的文學功底,善于在播音中對稿件進行二度創作,在娓娓訴說中既展現出東莞建市二十年所取得的輝煌成就,也把東莞歷史文化的厚重感、滄桑感傳遞給受眾。
朗讀式。 這是文學類廣播節目中常用的播音形式。節目中的詩歌、散文或者詩化的廣播稿,有時需要朗讀,有時需要朗誦,這要看具體節目的要求而定。要看詩文在節目中的位置和作用,不同的作用應賦予不同的分量和力度。詩文或朗讀或朗誦,要根據節目的氛圍、音樂來設計語言的節奏。它們之間多數是一致的節奏,有時也有緊拉慢唱的節奏,即一邊是快節奏,一邊是慢節奏,慢節奏踏著快節奏舒展,快節奏推著慢節奏跌宕。無論是一致節奏,還是緊拉慢唱的節奏,朗讀、朗誦都要注意音樂樂句和詩文語句之間的起承轉合。
故事敘述式。 這類的播音主持有時是向大家講一個簡單的故事。故事內容并不復雜,但要講得好卻不是那么簡單。故事敘述式演播關鍵的是要抓住情節,也就是事情的經過,使聽者有身臨其境之感。主持人應該先被故事吸引,處于興奮狀態,高潮之處用較有興致的、懸念較強的語氣講述,出口便要把聽眾抓住,帶進故事,是廣播節目成敗的關鍵。講故事,還要注意把“關節點”交代清楚。這個關節點,就是故事發展的動力、推動故事變化的原因。關節點可能是一個詞或詞組,也可能是一個短句,抓住關節點,故事才講得有意思,節目的說服力才能表現出來。
人物對話式。 人物對話式,也就是給“廣播劇”中的人物配音。劇中的人物有著不同身份、不同年齡、不同心理、不同背景,走到畫面里來的目的也不一樣。配音表演要把握住這些,方能體會到人物的語氣、腔調、說話的特點、情感的狀態,才能有比較貼切的表達。此外,角色的語言還要注意人物的動作特點,站,坐,臥、躺、彎腰、挺背、伸頭、轉臉等,都決定了角色語言的聲音變化。要想使聲音貼切,就一定要在這些微小的地方講究聲音色彩的變化。
講解說明式。 這是一種相對比較平靜的播音方法。播音員要了解故事,雖不能說是爛熟于心,但也要像知情人那樣表現自如。只有這樣,描述之事物的性質、特征,事物之間的表里關系、因果關系,才能解釋得讓聽眾明白。在一些生活類的節目中,這類播音方法被廣泛采用。
兩人對播式。 電臺播音中的雙人對播是一人播一小段,一人播一兩句,交替進行。這種方式是以兩人間不同的音色吸引人們的注意,保持語言的新鮮感。兩位播講者在心中要有一種競爭的意識,就是你說一個點,我要提出另一個點。各說各的內容,并列展示,在對比中拼接成完整的面貌。兩人之間還可以一問一答式地播講。表面上是兩人的問與答,實際上是說給大家聽。問要真問,要問得明白,不能模棱兩可,似問非問;答要真答,要在認真聽的基礎上來回答。問要問得有興致,引起收聽的人的關注,答要答得很積極,使大家的關注得到滿足。
播音與音樂歌曲的結合。 廣播中的背景音樂應在播音前給人以“本次節目即將開始”的聽覺準備感,起到引領播音開始的作用。在播音過程中,背景音樂還應把斷續的廣播詞粘連起來,將分散斷開說的詞組或句子襯托起來不顯得零碎。通常播音要自覺融進音樂,由音樂將播音語言送給大家。廣播播講者要事先領會音樂,找到播音與音樂契合的感覺再開口。而播音與歌曲的銜接,實質上是語言的連接,歌詞就是語句。廣播語言要把歌詞作為一篇文稿來理解,不能各自孤立存在,或由播音引出歌曲,或由播音回應歌曲,或由播音總括歌曲。
1.戴碧湘等編著:《藝術概論》,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8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