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婭姝
2012年,我25歲,對于我的舞蹈生涯甚至整個人生都有著重要的意義。這個年齡對于許多普通年輕人來說也許剛剛踏上工作崗位不久,而幸運的我于這一年10月在領導的大力支持下舉辦了我的《綻放的青春——張婭姝個人舞蹈專場》,這是我邁入舞蹈殿堂的第十五年,是在無錫這個廣闊平臺釋放青春的第六個年頭,也是在這幾年出演多部舞劇后集結心血的成果展示。
在籌備晚會的幾個月中,雖面臨的困難不斷,挑戰頗多,但正是這些磨煉讓我成長很多,在專注與摸索的過程中啟發了我對作為舞蹈演員的一些反思,而這些思考我想它們會成為我今后的財富和前路的指明燈。
《綻放的青春》整臺晚會時長七十分鐘,為了晚會更加豐富飽滿,我不僅要舞出我所擅長的,還需要演出不同風格的舞蹈作品,這對我來說是嘗試也是挑戰。在磨合期間我深刻意識到,想要成為一名優秀的舞蹈演員,她的身體和思維都應該是靈活,敏銳以及多元化的。所謂多元化就是能駕馭多樣的舞種,并能夠明確區分各舞種不同的表現方式,掌握其風格特色,并迅速地找到它們的共通點。比如芭蕾舞與古典舞,民間舞與現代舞,它們都有自己的規律和鮮明的風格特點:芭蕾講究的是上身的控制和嚴格的方位感;,古典舞則強調上身身法的運用,民族民間舞需要根據不同的民族找到特定的發力方式,而現代舞更強調氣息的松弛;而它們的共通點都是要求演員腳下干凈利索并且嚴謹,動作點與線的融合,過程的連接和輕重緩急的處理,還有肌肉張弛有度的控制。但掌握這些元素的基礎都是必須長期保持嚴格規范的基本功訓練,其次是豐富的實踐,從中吸取經驗獲得營養,使得演員的表演更加豐富飽滿。這也是我無止境的努力目標。
常有人說舞蹈演員“四肢發達,頭腦簡單”,我并不認同這個觀點。我認為一個不用大腦思考的演員不能成為好演員。隨著舞蹈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作品已不再停留在單一表演發達的身體機能和炫技,更多的作品,特別是舞劇作品開始表現和傳遞精神和思想,就像《綻放的青春》中選用的舞劇《西施》、《繡娘》的精彩片斷,它們在完成漂亮的肢體動作的同時需要演員用身體的語言和情感給觀眾帶來心靈的沖擊,從而與觀眾之間產生共鳴,所以演員必須對作品、對人物進行深刻的研究,琢磨劇情的來龍去脈,理解每個動作在每個環節所起的作用,這樣在表演時做到人在戲中,那傳達出的情感才是真實的有層次的且打動人心的,而不是表面蒼白無內容的空殼或單一炫技。這點也是我今后對舞蹈鉆研的一大重點。
這一個問題是每一個演員都必須面對的問題,傷痛也同樣長期困擾著我。但在這段時間以來,我對這個問題有了新的認識,一個成熟的演員,不僅要了解自己的身體,能夠充分運用和支配,也要懂得保護它。在漫長的職業道路上,每天面對強大的訓練量,必須要時刻保持科學的訓練方式和嚴謹不怠慢的態度,以訓練肌肉的力量和韌性來包裹和支撐受傷的部位,良好的肌肉素質也能很好的防治在訓練和演出的過程中造成新的損傷,所以,舞蹈本身就是殘酷的,為了肢體能突破極限稍有疏忽便很容易受傷,傷痛會嚴重影響演員的狀態和質量,而堅持科學嚴謹的熱身和訓練就是對身體最周全的保護。
《綻放的青春》帶給我的不僅僅是大家對我的肯定與期望,從中我更多的收獲是學會了思考和追問,它堅定了我對舞蹈之路的信念也讓我享受和成長,我要帶著這個精神在未來的路上繼續對舞蹈的熱愛和追逐,在實踐中不斷引發新的思索,讓自己的羽翼更加豐滿,踏實地做一個虔誠的舞者,用質樸不懈的態度延伸我的舞蹈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