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華
初中歷史課以其傳授知識、發展能力、立德樹人而特有的性質和功能,在未來高素質人才的培養上,有著其他學科無法比擬和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以往的歷史課教學受應試教育的制約,學生對課程不感興趣,學習效率低下。那么,在新課改理念下如何組織課堂教學才能真正擺脫以往歷史課教學的弊端呢?
一、要切實轉變教學觀念
長期以來,歷史課教學偏離學生實際,單純為了應付考試,學生學習興趣不高。許多學校的歷史課教學只滿足以下兩個方面:讓學生掌握一些基本概念和與考題對應的“答案”知識,使學生能夠在規定的時間內背過、鞏固,以期考試中能得高分即可。而隨著山東省新一輪素質教育的推進,歷史課還應讓學生把所學知識轉化為認識、信念,轉化為自己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實現“立德樹人”的培養目標。不但要讓學生學知識,更要教會學生用知識,讓他們面對紛繁復雜的現實生活,能用自己的目光去發現,用自己的頭腦去思索,用自己的行動去改變,使歷史課從“知識性”向“實踐性”轉變,從“灌輸性”向“探究性”轉變,從“應試性”向“導向性”轉變,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新課改的成功,才能提高學生的道德修養,從而使學生的綜合素質得到發展、提高。
二、激發學習興趣,培養創新意識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成功的前提。學生的學習動機和求知欲、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是幫助學生形成與發展創造性思維能力的重要條件,但他們不會自動涌現,這需要教師從創設認知“沖突”中去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興趣是創造開拓的“金鑰匙”,興趣是求職的內在動力,強烈的求知欲是創造的內驅力,一旦有了強烈的求知欲,就可以產生百折不撓的探索精神,而創造性的思維活動正是蘊含在這種精神之中的。因此,要培養學生的求知欲需從培養興趣入手。
教學中,我針對中國歷史課本主要是培養學生了解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培養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的特點和學生身心發展特點,采取以故事導引、年代串聯等方式,巧設教學情境,提高課堂趣味性。如:在教授“貞觀之治”時,課前要求學生看電視《隋唐英雄傳》,課中播放《大明宮詞》片段,活躍了課堂氣氛,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效果出奇的好。
三、創設問題情境,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愛因斯坦說:“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此,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通過設疑引思,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有很大的作用。“疑”是激發思維的起點,“疑”是激發思維的動力,質疑的過程實質是積極思維的過程,是提出問題、發現問題的過程,因此,質疑中蘊含著創造的萌芽。這就要求教師要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課前認真備課,精心設計問題,確立重、難點,梳理知識點;課堂中巧妙、不失時機地提出有思考價值的問題。然后,引導學生沿著問題思考,讓學生質疑,共同討論、探究,敢于用懷疑的眼光去審視學習的內容和過程,以思考的姿態出現在整個過程中,去挖掘疑點,從而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培養學生的獨立思維能力。教師通過設置多種情境,引導學生質疑的興趣,讓學生在自由寬松的氣氛中樂于尋疑、質疑,努力把歷史課堂建設成為一個科學性、民主性、開放性的思想磁場和情感園圃。只有這樣,學生才會不斷地去懷疑、去超越、去創新。
總之,歷史教師要從教育教學現狀及青少年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等方面,努力探索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途徑,在教學中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要不斷實踐、不斷總結,既要遵循認知的規律,又要輔以恰當的手段方法、語言來調動學生學習政治的主動性,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啟迪學生智能,從而真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作者單位 山東省即墨二十八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