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新亞
摘 要:在講解古詩詞典故時,用實例詮釋典故能讓學生體味詩人更細微的感情,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關鍵詞:辛棄疾;典故;實例;興趣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是辛棄疾晚年的代表作,被明人楊慎評為辛詞第一。自然,辛棄疾對這首詞也是很滿意的。
辛詞喜用典、善用典。在《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這首詞中,先后使用了孫權、劉裕、劉義隆、佛貍、廉頗等人物典故,這些人物除了廉頗都與詞作的地點京口有關,用典雖多但卻不覺得牽強。近來發現,由于詞作所用典故年代都比較久遠,學生對此興趣索然、味同嚼蠟,但講授典故時如果找到合適的近現代歷史故事或者名人事例,學生的興趣大增,故事帶入感增強,也能更好地體驗典故背后的情感。
例如,在講到“可堪回首,佛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時,需要對“佛貍祠”這個典故進行解釋。根據教材注釋,“佛貍祠”就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燾的行宮。人們在佛貍祠里祭祀,表明人們已經忘卻戰敗的歷史。這個解釋已經大致講出了此人用典的原委和想要表達的痛惜、痛心之情。但如果聯系歷史和現實會讓學生體會更細微、更復雜的感情。這時候我向學生提出一個問題,作者為什么要使用五六百年前的這個典故呢。大部分學生都能想到典故與現實的相似性。相似的局勢會有相似的結果嗎?把這個問題拋給學生,眾生議論紛紛。接著,我引入幾個例子讓學生體會。先是略微講了日本吞并琉球王國的事例。我提到琉球王國就是現在日本的沖繩縣,一百多年前是獨立的王國,是清朝的附屬國,但現在沖繩人已經很自然地認為自己是日本人了。學生對這個事例都感到震驚,沒有想到原來沖繩是一個獨立國家。接著我稍微講了清軍入關和清朝滅亡時候很多人的反應。清軍入關時,頒布一道所有漢人都必須剃發的命令。而這違背了儒家一直提倡的“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至始也”的信條,直接導致當時中國人口減少了上千萬。三百年后,民國政府強制剪掉辮子,人民中很大一部分卻是寧死也不剪辮子,很多人被剪掉辮子后都羞于出門。學生不由地對這個事實感嘆不已,比照南宋當時的形式,基本上都能看出祭祀佛貍祠的北方人們已經是習慣于頭頂“辮子”的人民了,也能體會到辛棄疾看到這種情況時內心的悲涼與痛苦和萬分著急的心情。通過這些實例,學生們很容易理解辛棄疾壯志難酬的失望、報國無門的悲憤,甚至憤懣,還有對淪陷區人民憤其不爭與再不收復失地就很難收復了的急切心情。
這一首詞,我對典故這一難點的處理相對較好。有了反復熟悉典故的基礎及現實實例的聯系,詞中所隱含的作者復雜的情感在課堂上才得以直觀地展現,學生表現出較大的學習興趣。
(作者單位 陜西鎮安二中農村普通高中語文學習
興趣調查研究課題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