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由于受中國傳統文化和中醫語言非標準化的影響,中醫語言中存在模糊現象。針對這一現象,提出了音譯法、直譯法、意譯法、補刪法及省略法等英譯策略,以推動中醫英譯研究的健康發展,從而進一步促進中醫文化的國際化傳播進程。
關鍵詞:中醫語言;模糊現象;原因;英譯策略
語言的模糊現象是指在交際過程中,不能通過語言把對象描述的清楚準確,不能明確地表達人的需要,因而產生了意義模糊不精確的狀況。模糊現象是人類語言的客觀屬性。中醫語言的建立與發展受到中國傳統文化和古代哲學思想的影響,并是長期醫療臨床實踐的結果。中醫語言表達上簡練難懂,因而在語言的使用上存在著大量的模糊現象。主要分析中醫語言的模糊現象,并結合實例介紹中醫語言模糊現象的英譯策略。
一、中醫語言模糊現象的原因
首先,中國傳統文化和古代哲學思想的影響。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其中語言的模糊現象比比皆是。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思維的模糊性根深蒂固,其由儒道等各種思想融合而形成。在各種思想融合的過程中,中國古代哲學思想陰陽學說與氣一元論不斷融合,中醫學理論體系也在逐步形成。因此,陰陽學說與氣一元論逐漸構成了中醫學理論體系的框架和基石,模糊思維順理成章地變成了中醫學的主要思維方式。在中醫語言中,模糊現象主要表現為多變性及不確定性。實際上,中醫語言表達基本概念和原理往往使用其賴以產生的日常用語、文學及哲學語言。中醫語言結構簡潔,具有較高的信息密度和傳播力,從而使得中醫語言具有高度的模糊性。如,中醫中的“活血調經”是指通過活血理氣以達到調理月經的目的。但是由于“活血”與“調經”之間省略連接詞,讀起來令人比較費解,如果在兩者之間加上“以”一詞,表意就清晰明確多了。
二、中醫語言的模糊現象
1.語言的概括性和抽象性
語言是表示概念的符號系統,作為一種表意媒介,中醫語言符號反映了中醫具有概括性和抽象性的本質屬性。如中醫里的“氣”就很典型,有正氣、邪氣、腎氣等,不同的“氣”分布與功用存在差異,其之間的區別卻比較模糊。但是,在描述病情時,如果用不同的中醫術語而不用“氣”進行模糊處理,表意就煩瑣繁雜,且失去了中醫文化原有的語言特色。
2.物象間的相互關聯性
中醫里物象間存在著辯證統一的關系,物象之間往往對立但不夠分明,常亦此亦彼,致使其語言呈現出模糊現象,如,陰陽學說中的“陰陽”的概念既指出了“陰”“陽”界定又指出了它們之間的相互關聯性,可見,“陰陽”的描述本身就存在著模糊現象。
3.對物象解釋能力的有限性
中醫充滿了太多不為人知的不確定因素,面對變化莫測的客觀世界,人們在對中醫進行綜合分析時,經常無法準確確定中醫物象的內涵與外延,于是不得不借助帶有模糊色彩的表達形式。中醫術語“虛”就是一個典型例子。憑肉眼或科技儀器無法看出或測出“頭暈眼花”“少氣懶言”等感覺,中醫分別模糊地解釋為“血虛”與“氣虛”,這也是一種靈活的處理方式。
4.人為的語言模糊化
首先,模糊語言概括性強,言簡意賅,便于中醫的記錄、傳播與保存,因而被廣泛使用。如,中醫習慣上用“風癥”和“風邪”來概括“風寒、風熱、傷風”等各種病癥。其次,在行醫過程中,為了使敏感話題顯得委婉含蓄,醫生常常用模糊語言。如,中國古代中醫們用“崩”“薨”“卒”等表達不同身份的人的“死”。此外,古代很多儒士棄文從醫,將修辭手法運用到中醫語言中,因而中醫語言帶有濃郁的文學色彩,表達更加形象生動。如,中醫病名很多就使用了比喻手法和大量“四字格”術語,如“白虎歷節”“鶴膝風”“健脾開胃”“補肺止咳”等等。
三、英譯策略
1.音譯法
由于中醫語言含有獨特的文化底蘊和深刻的哲學內涵,在中醫英譯過程中,要使中醫保持特有的概念內涵,可以采用音譯法,即用漢語拼音去翻譯一些中醫模糊語言,把拼音作為其譯名。如,“陰”“陽”“氣”可分別譯為“yin”“yang”“qi”。但是,中醫理論本身就抽象難懂,音譯詞對外國讀者來說就變得陌生難懂,對此可運用音譯加附注法。如,“神明”譯為“sheng ming (the spirit)”“濁氣”譯為“zhuo qi(the turbid principle)”等等。可見,音譯加附注法既維護了中醫語言的獨特原始色調,又把信息表達得清晰易懂。
2.直譯法
在英譯模糊的中醫語言時,為了保持原文內容,又保持原文形式,可以用英語里的模糊語去翻譯漢語中的模糊語,實現信息的對等保留。如,“風寒”“風熱”“傷風”分別直譯為“wind-cold”“wind-heat”“injure by wind”。這樣就維護了中醫文化與語言的獨有特色,且促進了中西醫學體系實現國際化的雙向傳遞。
3.意譯法
在病理機制方面,中醫和西醫有很大的區別,很多模糊的中醫語言在英語中沒有對等的詞語,要做到準確翻譯,需運用意
譯法,即只保持原文內容,不保持原文形式。如,“虛喘”可譯為
“asthma attributing to insufficiency of the lung and kidney”“心氣虛”可譯為“a decline of cardiac function”等等。這樣只通過文字表層就能探究中醫語言實質的內涵。
4.補刪法
為了更忠實通順地表達中醫原文的內容及方便讀者的理解,應對中醫中模糊語言蘊含的意思加以補充,而對于無實際意義的模糊信息應加以刪減。如,中醫常用“四字格”術語來概括一個療法或理論,如中醫術語“健脾開胃”和“補肺止咳”中都隱含了一定的邏輯關系,英譯時可分別加上“and”和“to”,譯成“invigorating the spleen and increasing the appetite”和“tonifying the lung to stop
coughing”才能說明其中的并列關系和因果關系。
5.省略法
使用省略法是為了使譯文更加通順流暢,更加符合譯文習
慣。為了語言簡練、生動、形象,中醫語言往往使用具體形象的詞語,在英譯過程中可省略具體形象的詞語,將中醫語言抽象概括,翻譯為籠統的概念詞。如,“腐熟水谷”是指胃能消化飲食,吸收精微,可譯為“digestion”,這樣既忠實了原文,語言又簡潔。
模糊現象給中醫語言帶來了簡潔美和含蓄美,同時也給中醫英譯帶來了很多難題。所以,在中醫英譯過程中應該高度重視中醫語言的模糊現象。在英譯中,我們提出了中醫模糊語言的一些翻譯方法,希望能對中醫英譯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使中醫這一中國傳統文化精髓能夠更有效地服務于世界各國人民。
參考文獻:
[1]黎千駒.模糊修辭學導論[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06.
[2]牛喘月.中醫英語翻譯的基本特點[J].中西醫結合學報,2004(2).
[3]阮繼源,張光霽.漢英對照金匱要略[M].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
作者簡介:馬平(1979—),女,漢族,山東濱州人,講師,碩士,研究方向:英語翻譯與教學。
(作者單位 山東中醫藥大學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