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艷紅
摘 要:語文教學過程中導語的運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師應根據具體課文內容和學生實際情況來精心安排導語。總結了六種導語運用的方法:趣聞軼事吸引法、歷史故事導入法、朗讀移情法、形象感觀法、設問置疑法、懸念吸引法,分別運用于語文教學實踐中且取得了滿意的效果。
關鍵詞:導語;趣聞軼事吸引法;歷史故事導入法;朗讀移情法;形象感觀法;設問置疑法;懸念吸引法
俗話說: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正如一出戲要有緊鑼密鼓的開場一樣,一堂課要有妙言雋語的導語。好的導語如磁鐵,吸引著學生的注意力;像橋梁,連接著師生的情感通道。特別是在語文教學中,好的導語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教師較快地把學生帶入特定的情境。下面,我介紹幾種導語應用方法。
一、趣聞軼事吸引法
職校學生正值十六七歲的青春年紀,對外界事物充滿了好奇心,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學生的這一心理特點,廣泛搜集一些與課本內容有關的趣聞軼事,提高他們學習的積極性。
例如,我在教一般書信時,曾運用了這樣一些趣聞:“同學們,今天我們一起學習書信的有關知識。說到書信,你們知不知道世界上最長、最短、最快、最慢的信分別是什么?最長的信是美國一個叫杰奎琳·約翰的人寫給他姐姐的一封信,足足寫了八個月,共計一十一萬三千七百四十七個字。這封信被稱為世界上最長的信。最短的信出自法國著名作家維克多·雨果,在他把他的長篇小說《悲慘世界》寄給出版社一段時間之后,給出版社去的一封信:‘?——雨果。出版社接到信后給他的回信也很簡潔:‘!——編者。最快的信是1981年初,美國郵電部門正式開辦國際郵政業務時,有個人從倫敦寄出一封信,過了多久收信人看到了這封信呢?兩分鐘!兩分鐘,這封信就到了加拿大收信人的手中!它是通過衛星傳送到對方的接收站,再投送給收信人的。這封傳真信,就被稱為世界上最快的信。最慢的信是1493年哥倫布在航海途中給西班牙女皇伊麗莎白寫的一封信。哥倫布把信密封在漂流瓶中,投入到大西洋里。結果,這封信在茫茫的大海上漂浮了三百五十九個年頭,直到1852年才被一艘美國船只發現,你們說這封信是不是世界上最慢的信呢?”學生們在聽完這些軼事后,對書信產生了興趣,上課不覺得枯燥無味,老師講解也就會輕松了許多。
二、歷史故事導入法
古今中外優秀人物的歷史故事不僅能夠擴大學生的知識面,豐富學生的寫作素材,而且還能在潛移默化中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在學習《鄒忌諷齊王納諫》一課時,我是這樣導入的:“俗話說‘良藥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向別人指出缺點一定是件讓人心中不快的事,至于向高高在上的帝王直言進諫,就更會招來殺身之禍了。比干向商紂王直言遭受剖心酷刑;屈原懷著一片赤誠愛國之心仗義執言卻被流放;唐太宗李世民也險些殺了屢犯龍顏的大臣魏征。似乎忠言一定逆耳,而向君王進諫一定落得悲慘下場。其實,只要方法得當,忠言也會變得順耳的。今天,我們就一起走入《鄒忌諷齊王納諫》一文,去尋找這把變逆耳為順耳的金鑰匙。”
三、朗讀移情法
老師上課時并不是匆匆開口切入課文正題,而是聲情并茂地朗讀一篇或一段與教學內容有關的精彩詩篇,把學生帶到規定的環境和內容中去,喚起他們濃厚的欣賞情趣。在教《土地》一課時,我嘗試著這樣導入:“同學們,中國現代著名詩人艾青曾在他的詩中這樣寫道:‘假如我是一只鳥,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這被暴風雨所打擊著的土地,這永遠洶涌著我們的悲憤的河流,這無止息地吹刮著的激怒的風,和那來自林間的無比溫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里面。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這首詩充分表達了詩人對祖國土地的熱愛。那么,我們作為肩負祖國明天命運的年青一代,應對祖國的土地抱以何種態度呢?現在,我們來學習一篇能夠幫助你樹立正確態度的文章——《土地》。”
四、形象感觀法
先用白描的手法繪聲繪色地描摹出課文相關人物的外觀形象,使學生對課文內容以及作者有大致的了解,以喚起其強烈的求知欲。我在教授徐志摩先生的《再別康橋》一詩時,采用了再現人物形象的感觀法開頭:“從世界聞名的英國劍橋大學向我們走來一位身穿中式長袍,留著分頭,戴著一副黑色圓框眼鏡的儒雅俊秀青年。他帶著夢想,帶著期待,用一首首精彩美妙的詩篇傾訴他如煙般的愁緒,扣動無數讀者的心弦。這位偉大的詩人便是徐志摩。今天,我們一起學習他這篇膾炙人口的佳作——《再別康橋》。”魯迅的小說《祝福》也可以采用這樣的方法導入:“大雪漫天,狂風怒吼,爆竹聲聲。在現代文學人物畫廊里,艱難地走出一位衣衫襤褸、面容憔悴、神色悲哀、白發蓬松、目光呆滯的四十歲上下的女人。那又瘦又長的左手提著一個裝著破碗的竹籃,干枯的右手拄著一根下端開裂的長竹竿。她就是祥林嫂——魯迅著名小說《祝福》中的主人公,一個慘遭封建宗法思想和封建禮教迫害的舊中國農村勞動婦女的典型形象。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魯迅先生的這篇小說。”
五、設問置疑法
明代學者陳獻章說:“前輩謂學貴知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疑者,覺悟之機也。一番覺悟,一番長進。”學問學問,關鍵在“問”上。教師適時提問可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登堂入室,探索“所以然”的秘密。在上《鴻門宴》一課時,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出這樣的問題:“同學們,你們知道劉邦和項羽的故事嗎?秦朝末年天下大亂,群雄并起,經過連年的征戰,最后只剩下劉邦和項羽這兩支起義隊伍互相爭奪天下。劉邦由弱變強成為勝利的一方,而實力強大的西楚霸王項羽卻落得個烏江自刎的悲慘結局。那么大家是否想過導致弱者勝而強者敗這一事實的根本原因?下面,就請大家和我一起走進《鴻門宴》一課,讓我們一起從課文中尋找答案吧!”從而引發學生的興趣和思考,迫不及待地想要了解課文內容。導入的設問方法很多,有直問和曲問、寬問和窄問、單問和復問、明問和暗問等。
六、懸念吸引法
巧設懸念可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從而吸引學生對知識進行探索,刨根究底,直到弄清為止。如《項鏈》一課就可以充分運用這一方法進行引導。“同學們,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可是在法國,有一位年輕婦女,她為了使自己在參加宴會時更加美麗迷人,千方百計,費盡心機。可最后,她竟為了一夜的美麗,付出了十年辛苦勞動的代價。那么,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這位婦女為什么會遭到如此的不幸呢?下面,就讓我們一起走入《項鏈》這篇文章!”
導語雖小可作用挺大,它不僅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而且可以幫助教師與學生進行情感的溝通,有助于啟發學生。因此,教師必須重視導語的作用,在教學中運用它,并且用好它。
(作者單位 湖南工貿技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