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瑩
摘 要:縱觀中國初中語文教材,《最后一課》占據了重要的地位,以其濃厚的愛國主義情感和獨特的寫作方法,在眾多外國作品選篇中顯得很突出。通過本課在不同時期的不同教學案例的對比分析,由此管窺《最后一課》的教學史。在不同時期,設計者對于文本的關注視角大體一致,既涉及寫作背景和作者生平,也分析了人物形象及寫作特點;既解讀了文章的愛國情感,也注重學生情感的熏陶感染。
關鍵詞:《最后一課》;教學史;初中語文教材
一、《最后一課》進入中學語文教科書的歷史及沿革
1.《最后一課》譯入中國
19世紀現實主義作家都德的短篇小說《最后一課》,1912年胡適翻譯為《割地》并發表在《大共和日報》,從此這篇小說便被譯入了中國。
2.《最后一課》與民國時期國文(國語)教科書
《最后一課》與中國中學語文教科書第一次建立聯系是在1920年,全文被收錄在由洪北平等編,商務印書館出版的《白話文范》中。
據不完全統計,民國時期自1920—1935年近15年的時間,
《最后一課》入選國文(國語)教科書次數達13次之多,以下這些教材中均有錄入:《白話文范》(洪北平主編);《新學制國語教科書》(葉紹鈞、胡適等主編);《新學制初級中學教科書國語》(周予同等主編);《新時代國語教科書》;《初級中學混合國語教科書》;《中學國文特種讀本》(孫俍工主編);《初中國文讀本》;《初級中學國文讀本》(張鴻來等合編);《初中國文選本》(羅根澤等主編);《初中國文教科書》(馬厚文主編);《初級中學教科書國文》(葉楚傖主編);《初級中學教科書國文讀本》;《標準國文選》(馬厚文編)。
3.《最后一課》入選民國時期國文(國語)教科書的原因
從1920年開始,在民國時期這篇短篇小說入選國文(國語)教科書,筆者認為原因可能有以下幾點:
(1)歷史境遇的相似,愛國主義的激發
《最后一課》首次入選國文(國語)教科書時,中國正處于軍閥混戰,被列強瓜分的危險境地,中國人民深受其害。《最后一課》創作于普法戰爭爆發后,此前,法國剛剛復辟不久的路易·波拿巴王朝用戰爭轉移內部危機。法國和中國有著同樣的歷史境遇,《最后一課》應運而“生”在中國,并被選入國文(國語)教科書中。
《最后一課》以普法戰爭為背景,通過描寫一個小學生在最后一堂課上的種種感受,來表現愛國主義這個主題。正是因為這篇文章中投射了反對民族壓迫和外國侵略的主題,當時處在被侵略環境下的中國,自然將這一課放在教科書收錄篇目的首選之列。
(2)適應課程標準的要求
1923年課程綱要正式頒布,在1940年之前,出臺的中學語文(國文)課程綱要(課程標準),其中《新學制課程標準初級中學國語課程綱要》《初級中學國文暫行課程標準》《初級中學國文課程標準》《初級中學國文課程標準》和《修正初級中學國文課程標準》,對培養學生愛國主義情感都有所涉及。
《最后一課》以其深刻的愛國主義主題,奠定了國文(國語)教科書中的穩定地位。這適應了課程標準(課程大綱)要求。
4.《最后一課》與新中國成立以來的初中語文教科書
這一時期的中國,經歷了三個重要的歷史時期:大躍進、文化大革命和改革開放(暫不做分析)。建國初期的中學語文教育,過分突出思想政治教育,而忽視了語文學科的特性。大躍進時期和文化大革命時期,片面地強調為政治斗爭服務,使得語文教材完全政治化。改革開放時期,中學語文教育也有了新的發展,教材及課程標準的更新,逐步適應了時代的要求。
此時,《最后一課》與中學語文教材的關系呈現不穩定狀態。由于資料查閱有限,筆者發現,《最后一課》出現在《初級中學文學課本》第一冊(人民教育出版社)和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七年級上冊中(課程教材研究所和中學語文課程教材研究開發中心編著)。
《最后一課》以其愛國主義主題思想,孩子的獨特視角進行書寫,接近學生心理等特點,從民國時期到新時期,在初中語文教科書中占據了一席之地。
二、新中國成立以來,《最后一課》教學案例分析
1.《最后一課》有關教案分析
鄒石溪老師《最后一課》的教案中,設計了三課時,第一課時的重點是解題,作者和時代背景;朗讀和復述,正音釋義,劃分段落,理清情節。第二課時的重點是兩個人物的思想情感和性格特征。第三課時是寫作特點和寫作練習。此外還有一個新的環節——“教學設想”,并且附有“教學參考資料”。
筆者認為,此設計最關鍵的是在教師對于文本的解讀時,充
分考慮了學情,圍繞著學生展開設計。
2.《最后一課》有關教學解讀分析
(1)1956年《最后一課》的教學解讀
選自于1956年《初級中學文學課本》第一冊教學參考書中的教學解讀,主要有兩部分,分別是“關于課文和作者”和“課文分析”。第一部分,著重介紹了選文的寫作背景和作者。第二部分,分析了主旨、主要人物、選文題目的意義,從寫法上結合文中具體環節來分析。
從教學參考書的解析看來,對于選文的基本闡釋已到位,基
本都是從大的方面著手,給教師以提醒和引導。
(2)楊權應《〈最后一課〉的人物解讀》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指導學生理解小弗朗士和韓麥爾先生這兩位主人公形象,感知法國人民在國土淪亡時的悲憤心情和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本設計的精彩之處在于,作者設計了與眾不同的切入點——從韓麥爾先生的“教師職業”切入。
本文的設計,基于兩方面的考慮。一是調到學生生活體驗,快捷切入;二是近景依托文本內容,充分理解。
不同時代的不同教學案例,都從作者獨特的個性詮釋中將《最后一課》進行了具有個人特色的教學設計,但即便是不同的設計者,都有相同的關注視角,凸顯出個性化的創新設計。
縱觀初中語文教材,《最后一課》占據了重要的位置,以其濃厚的愛國主義情感和豐富的寫作方法,在眾多外國作品選篇中顯得很突出。通過本課在不同時期的不同教學案例的對比分析,由此可管窺《最后一課》的教學史。在不同時期,設計者對于本文的關注視角大體是一致的,既涉及寫作背景和作者生平,又分析了人物形象及寫作特點。既解讀了文章的愛國主義情感,也注重學生情感的熏陶感染。
參考文獻:
[1]閆平,段奕宏.中國現代中學語文教材研究[M].鄭州:文心出版社,2007-59.
[2]劉占彥.建國以來初中語文教材的改革與實驗[J].河北大學,2008.
[3]姜啟,賀德楊,高志超.初中語文特級教師教案:第2冊[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89:149-159.
(作者單位 新疆師范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