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旗
摘 要:意識積極地影響和制約著人的情感、意志、行為,反映著人的個性特征,也是人的心理逐步發展和走向成熟的標志。從哲學、心理學以及古今中外學者的不同觀點態度等角度概括介紹中學生意識發展的基本特征及培養中學生自我意識的途徑,從而幫助教師因勢利導、揚長避短,引導中學生逐步走向心理成熟,塑造完美人格。
關鍵詞:教育心理;意識;基本特征
意識,是一個20世紀初期的中心課題,也是一門在20世紀末最后十年里繼續激起人們興趣、爭論和實踐的課題。教學作為一種人為的發展,應該在發展的前面引導著學生發展。教育心理學揭示了在教育、教學影響下,受教育者學習和掌握知識、技能、發展智力和個性的心理規律。美國心理學家和教育家布魯姆表明,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決定著新的知識的輸入、理解和接納,對學習結果及其以后學習都有重大的影響。具有較高學習動機、對學習有興趣、能積極主動學習的學生,會比那些沒有興趣、不愿學習的學生學得更快更好。
一、意識的定義
1.心理學定義
弗洛伊德認為,“意識”是個純描述性術語,是建立在最直接,最具確定性的知覺基礎之上的,是人心理狀態的最高形式,它統治著整個精神世界,使之動作協調。
2.哲學定義
意識是人腦把世界萬物分成生物和非生物兩大類后從具體事物中抽象出來的絕對抽象事物或原本體,是具體事物的存在、
運動和行為表現出來的普遍性規定和本質。
二、意識的基本特征
人類意識是心理發展的高級反映形式,有以下基本特征:
1.意識的有限制
有限性指在綜合因素的制約下,各方面所能采取的措施和手段的限制。其程度主要受到注意、短時記憶、解決問題以及無意識性能的限制。“進化已經給予我們一個單軌的心理,同時只能有一個意識流在進行。”
2.意識的覺知性
覺知性是指人對外部刺激和自身內部心理活動的了解。圖爾文認為人的意識覺知有“非可知的、可知和自知”這幾種類型。非可知是對外部刺激的簡單覺知;可知是對外部世界符號表征的覺知;自知則是對跨越時間的自身或個人經驗的覺知。
3.意識的意向性
意向性是人類意識最根本的、典型的性質,是意識的指示器,人的每一個意識動作都必然具有意向。布倫塔諾認為每一個意識動作必然都是意向的,總是指向或朝向一些“對象”,也即意識活動是一種對象性活動。對象性活動必然有其所指,可以指向意識活動自身,也可以指向其他外界事物等。
三、中學生意識發展的基本特征
中學階段是人生的黃金時期,是一個人成長道路上的關鍵階段。此刻中學生開始明確自己的個性特征,考慮自己的人生道路,一切問題以自我為核心展開,又以解決自我這個問題為目的,因而自我意識的發展是中學生發展的核心內容。然而這一階段中學生自我意識的發展是不平衡的,有年齡差異也有個體差異,所以我們教育者要正確認識中學生自我意識發展的特點。
1.自我開始分化
中學生將自我分化為主我和客我,現實我和理想我。不僅能站在自己立場上對自我的行為進行評價,并且能站在另一立場將自我作為客觀對象加以分析、評定。理想我與現實我存在的差距和矛盾,推動著青少年自我意的發展。
2.自尊心高度發展
此刻中學生對外界評價特別敏感,受到肯定和贊賞時,會產生強烈的滿足感,受到否定和批評時,會產生強烈的挫折感。
3.自我評價日趨成熟
逐漸根據社會上其他人對自己態度進行評價,從片面性向全面性發展,從表面特點向內心品質轉化。
四、培養中學生自我意識的途徑
1.確立學生主體地位
使學生客觀、全面地認識自我,管理自我,并積極地評價自我。
2.師生情感交融
教師要了解和掌握中學生心理特點,疏而導之,并盡量走進中學生的情感世界,去體驗他們的感覺。
3.提高學生自我效能感
教師要建立對學生的積極信念,使學生明白過程比結果更重要,以幫助學生獲得成功。
中學生的心理意識是一個復雜的統一體,呈現出多層次重疊的反映形式。中學生已經能夠認識和高度概括現實中共同的和本質的東西并形成一種主觀觀念,以確保自己在現實中有最好的定向,使自己的行動合理適應并預見未知事件的來臨。教師應引導學生感知自己的意圖和體驗,進而分析和概括,并給現實以客觀評價和總結。教師要充分利用這種導向作用,為學生建立一個良好的、有益身心發展的輿論氛圍,提供一個讓心靈自由舒展的空間,讓學生學會調節自我、控制自我,進而完善自我。
參考文獻:
[1]潘菽.教育心理學.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
[2]弗洛伊德.弗洛伊德的智慧.中國電影出版社,2005-06.
[3]胡塞爾.哲學作為嚴格的科學.商務印書館,2010-12.
[4]霍涌泉.意識心理學.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07.
[5]林崇德.發展心理學.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03.
(作者單位 江蘇省興化市戴南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