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曉燕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必須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物中提供觀察和操作的機會,使他們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感受到數學的趣味和作用,對數學產生親切感。”這就要求數學教師要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來設計富有情趣和意義的活動,使學生切實體驗到身邊有數學,用
數學可以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增強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應用意
識,培養學生的自主創新能力。為實現這一目標,我們可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一、從“生活情境”入手,導出數學問題
當學習內容和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越貼近,學生自覺接納知識的程度就越高。因此,教師要不斷挖掘教學內容中的生活情境,讓數學貼近生活,要不斷去創設一些生活情境,從中引出數學問題,激起一種學習的需要,從而使學生能積極主動地投入學習、探索之中。
如,學習“用字母表示數”時,我用學生熟悉的兒歌:一只青蛙一張嘴,兩只眼睛四條腳,撲通撲通跳下水;兩只青蛙……引入新課,此時,學生的學習欲望大增,學習興趣高漲,在游戲中體驗學習數學的喜悅。因此,我們應開放課堂這個有限的“小教室”,充分利用社會生活這個廣闊的“大課堂”。教學時,我們要善于觀察,勤于思考,在“大課堂”中隨時捕捉數學素材,讓“小教室”與“大課堂”融為一體,讓數學走進生活,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自覺探索生活中的數學知識寶藏。
二、借助“生活經驗”,思考數學問題
數學知識與學生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因此,在教學時,教師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讓教學貼近生活,讓學生在生活中看到數學,摸到數學,讓他們親身體會到數學確實能夠解決實際問題,體驗用數學概念解決實際生活問題的魅力。
如,學生學習了增長率知識后,我補充存款利息的計算、國民產值翻兩番的問題。學了圓的知識后,我補充了木制鍋蓋壞了以后的修補原理,用鐵絲制作鐵環的方法等問題。又如,在講“二次函數”時,我引用了這個例子:“一商店以每件30元的價格購進了一批襯衫,賣價為'40元,可賣出120件;超出40元則一件也賣不出去,若從40元起每降價2元,則可多賣出10件,問零售價定為多少時,獲得的利潤最大?最大利潤是多少?”這是一個與生活密切相關的話題。通過看一看(圓柱有什么特征?)、找一找(學具盒中哪個是圓柱)、摸一摸(圓柱體有什么感受?)、比一比(它是圓柱體嗎?雞蛋、燈泡等的形狀是球嗎?)、想一想(生活還有哪些物體的形狀是圓柱?)、玩一玩(你發現了什么?),還可以拿一些土豆或蘿卜讓學生切一切,一刀切下去,可以得到一個平面,從另一個側面再切一刀又得到一個平面,這兩個平面相交得到一條直線……讓學生動眼觀察,動手操作,動腦思考,動口敘述,多種感官參加活動,在活動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以動促思。
以上實例正是用我們所學的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讓學生認識數學在實際生活中的作用,使學生從周圍熟悉的情境中學習數學,感受數學,了解數學,享受數學,讓他們樂于參與,不再認為數學是一個飄忽不定的海市蜃樓,美麗卻難以捕捉。
三、回歸“生活實踐”,解決數學問題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現實中去,以體會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價值。”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引導學生領悟數學“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讓學生在生活實踐中感知數學知識,在生活實踐中解決數學問題。有一天,我和幾個同學在校園散步,走過國旗區旁,就問幾個同學:“你們知道這個旗桿有多高嗎?你們能用什么方法把它計算出來嗎?”在同學的求知欲被激發后,我利用三角形的知識進行講解,同學聽了豁然開朗。另外,諸如堤壩、燕尾槽的計算,塔高的測量,貨物的運輸等都是我們身邊的數學問題,我們只有發揮這些實際例題的作用,才能讓學生把學過的數學知識真正用到實際當中,才能真正提高學數學、用數學的意識。
(作者單位 江西省廣豐縣蘆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