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大海
提問是思維的起點,也是發現問題的前提,更是掌握知識創新的開端,是創造發明的第一步。科學的進步要靠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并運用到社會中去,來推動社會的進步。而且,培養學生的提問能力在生物教學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提出問題與生物教學之間的關系
人們常常把知識看做是“學問”,可見學與問是不可分割的整體,然而教學本身應該是見疑、質疑、釋疑的過程。釋疑是獲得知識,而見疑、質疑是釋疑的前提條件。通過提出問題來促使學生獲取新的知識,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從而引發學生去積極思考,去獲取新的知識。
二、通過營造良好的環境來激發學生的提問興趣
環境能夠造就人才,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所以創造良好的環境在生物教學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1.通過實驗促進問題的提出
實驗是生物學的前提基礎,不管是老師的演示實驗,還是學生自己動手的實驗,只要認真地去觀察,積極地去思考,總有問題產生。并且實驗以其直觀性能為學生提出問題提供豐富的源泉,使生物實驗充滿趣味性、思維性、挑戰性、探索性和創造性。
2.多角度評價學生,促進學生提問
大量的觀察和研究證明:學生在完成任務后得到適當的反饋、評價,學生的學習才會是真正有效的學習。所以在學生主動地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后,教師應對其進行積極的評價,讓學生體會成功。首先,評價的主體要多元化。其次,評價的內容要多元化。
3.鼓勵學生提問
蘇霍姆林斯基說:“只有能夠激發學生去進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而要激勵學生就要考慮學生的需要,因為需要是人的積極性源泉,追求需要的滿足是人們行為的直接動力。
在以往的教學課堂中,教師扮演的是“養鴨人”,對學生是“填鴨式”的教學,什么都是通過老師的一張嘴傳輸到學生那里,學生從一開始就處在被動的地位。如果學生只能揣摩老師的想法,而不愿,甚至不敢去提出許多新奇而具有創見的想法,并且教師對他們認為稀奇古怪的想法不予理睬,甚至是訓斥,將會導致學生創造性思維的枯竭。
4.聯系生活實際,思考生活中的生物現象,啟發學生提問
我們生活在一個豐富多彩的世界里,在我們的周圍有許許多多的現象發生,但是這些現象都可以用科學知識去解釋、去分析。比如,冬天到了,樹葉為什么會變黃?為什么魚可以生活在水中,而人卻不能呢?為什么蘋果熟透了會有酒味?等等許多的問題,提出這些問題讓學生自己去思考,得出自己的答案在課堂上和大家一起分享。這比教師一味地灌輸給學生的效果要好得多。我們為什么不這樣做呢?
三、以學生為中心,提高學生的提問能力
“教育以人為本。”回顧我們走過的幾十年,教育都是以應試教育為主,這樣既束縛了老師,對學生的綜合素質的提高也大大不利。應試教育使我們在黑暗中蹣跚地前進,培養出來的學生很多是“高分低能”,每當考試時,學生可以拿80分以上,可是到動手時卻一臉的茫然,解決問題無從下手。所以,我們要為學生創設安全、民主與積極的課堂氣氛;要教給學生提問的途徑,以促使學生提問能力的提高。
總之,教師的作用不是講得學生沒有問題可提,而是善于培養學生提出深刻的問題,并尋找能解決問題的途徑。學習上提不出問題,意味著學習的停止;科學上提不出問題,意味著科學的止步。所以,教師應盡可能樹立學生提問的意識,激發學生提問的動力,使學生形成提問的習慣,培養起學生提問的能力。
參考文獻:
[1]陳艷紅.淺談新課標下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教學策略.現代教育科學,2006(4).
[2]白文新.地理課堂教學提問藝術與技巧.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06(9).
(作者單位 貴州省三都水族自治縣合江鎮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