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燕
摘 要:教師可以運用多種教學方法,讓學生快樂作文、愛上作文。
關鍵詞:快樂作文;以情激情;由趣而言;引發興趣;及時反饋
生活離不開說話和作文,而把話說好,把文寫好,正是為了更好地生活。然而,在作文時,經常看到學生冥思苦想,可還是如擠牙膏般地作文。那么,教師該如何使學生在快樂中寫作呢?
一、以情激情
在一般的作文教學中,常常是老師出題,學生奉命寫作,處于被動地位的學生,感情沒有被充分地調動起來,寫出的文章要么沒有真情實感,要么似流水賬,要么就是勉強拼湊而成。這就是所謂“情不動,辭不發”。為此,在教學“我心中的媽媽”時,我在板書完作文題目后,說:“有一首歌叫《世上只有媽媽好》,相信大家都會唱,讓我們一起隨著音樂將這首歌唱一遍。”先誘發學生對媽媽的情感,接著講述自己的媽媽對自己的種種關心及自己對媽媽的那份難言的感激之情。當我講時,下面鴉雀無聲,這時的學生已被我帶入一種特定的情境中了,再適時激發他們的感情:“老師心中的媽媽是如此偉大,你們心中的媽媽是怎樣的呢?能否告訴老師呢?”然后要他們將自己心中的媽媽寫出來,并運用小孩子好攀比的心理,看誰筆下的媽媽是最偉大的媽媽。由于學生此時的感情已被激發,情動而辭發,十幾分鐘后,叫幾位學生當堂讀自己的文章。有的寫媽媽為了讓他能更好地學習,起早貪黑,華發早生;有的寫媽媽冒雨送我上學……幾位學生讀自己的文章時,都因受文章內容的感染而哽咽得讀不下去,只好由我代讀。此時,整個班級的氣氛處于一種對自己媽媽的崇敬及感激之中。他們都能直抒胸臆,把內心的體驗直接吐露出來,寫的文章都流露出對媽媽那份熱愛之情,極為感人。
二、由趣而言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小學生害怕作文,時常覺得沒有東西可寫,不知怎么寫。所以,利用學生愛玩這一天性,盡可能地開展一些學生喜聞樂見的活動,讓學生在玩中、在樂中、在充滿情趣的活動中,不知不覺地喜歡上寫作。
如:為了寫有關活動的作文,我在班級做了一次“給畫像添鼻子”的游戲。一上課,我先講清本次作文的要求,讓學生有充分的心理準備。接著開始做游戲,要求學生帶著寫作目的注意觀察整個游戲的過程及場面的氣氛。做完游戲指導學生篩選材料,選擇較典型的事例進行寫作。有一位學生寫到:“他慌慌張張地走上臺,看準添鼻子的地方。老師將他的眼睛用紅領巾蒙上,還把他轉了三圈。當他停下來時像一只迷路的小羊羔,轉來轉去,摸來摸去,好不容易才摸到黑板。下面的同學看他那樣子,哄堂大笑。當他摸著黑板左右為難的時候,有個同學大笑說:‘右邊、右邊!他立即在那兒添上了鼻子。拉下紅領巾一看,哎呀!把鼻子添到右臉頰上了,下面又是一陣哄堂大笑。他也慚愧極了,紅著臉回到座位上。”在游戲這種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學生寫出的文章也能較好地反映了當時的情境,表達了他們的真情實感,他們也感受到了原來寫作文這么簡單啊。
三、引發興趣
有些學生對作文沒有興趣,一上作文課就昏昏欲睡。為此,我讓他們小組合作寫作。將作文能力較好的同學與較差的同學組成一組,促使他們都參與到具體的語言實踐活動中來,激起不愛寫作的學生的寫作興趣。如:在三年級片段練習時,讓學生根據“今天天氣真熱!”進行練寫。要用幾個句子具體寫出天氣的“熱”,但不能在文中出現“熱”字。學生在小組中討論,再由各組派代表朗讀討論后的結果(即小組合作寫成的作文),看哪一組奪冠。熱烈地討論在各個小組展開了,平時不愛寫作的學生也興致勃勃地加入討論之中。在愉快自由的討論中,不愛寫作的學生感受到寫作并非一件“難于上青天”的事,只要平時細心觀察身邊的事物,就能輕松地寫出作文來,這便增強了他們寫作的信心,激發了他們寫作的熱情。
四、及時反饋
作文反饋是作文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教師在作文后的評語是針對個體的,而反饋則是面向全體同學,針對評改中發現的普遍問題,指出優點,點出不足。教師在批改作文時,就應當做好評改記錄,并挑選出范文數篇。課堂上,在作出總體評價之后,便宣讀學生的范文。范文可選擇不同程度學生的習作。教師的眼光不能僅僅停留于幾個優秀學生身上,要善于發現中等生甚至是后進生習作中的閃光點。由于學生寫的是自己感興趣的內容,往往佳作也會出現在后進生筆下,對這樣的習作要予以高度贊揚,鼓勵習作者的自信心。“一石激起千層浪”,對后進生的佳作給予表揚,既可令其他后進生受到鼓舞,也對作文基礎較好的同學有所觸動,不能停滯不前,對往后的作文也能更加認真地對待。
通過嘗試,現在的學生從以前一聽到寫作文便大驚失色,變為主動要求老師上作文課;學生不再逃避寫作,也不再那么辛苦地“擠牙膏”,有些學生的作文常讓作為教師的我自嘆不如。這也證明,要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最重要的就是要讓學生快快樂樂寫作文。
(作者單位 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東安實驗學校<小
學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