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巧鳳
隨著新課程的日益推進,在改革大潮中,我們對于作業的探討也越來越深入,注重作業設計的創新,力求從小學生的興趣、生活實際和認知水平出發,針對學生的年齡、心理,以關注每位學生的發展為本,從老師和學生兩方面進行了大膽的作業改革嘗試。
一、激發學生的興趣,變機械重復的作業為實踐型作業
語文教學要充分利用現實生活中的語文教育資源,優化語文學習環境,努力構建課內外聯系、校內外溝通、學科間融合的語文教育體系。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拓寬語文學習的內容、形式與渠道,使學生在廣闊的空間里學語文、用語文,豐富知識,提高能力。
在平時的教學工作中,我經常根據教學內容的要求和特點,設計形式多樣的課外作業,爭取使作業富有創造性,使學生在聽說讀寫方面都得到切實的訓練。在教學中。針對學生的個性特點以及認知水平,我設計了許多類型的作業。有的是隨堂練習;有的是課前預習;更多的是學習課文時的動手、動腦作業;畫一畫,唱一唱,演一演,做一做,說一說等許多實踐性很強的作業。例如,在教學古詩《獨坐敬亭山》時,為了讓學生體會詩的意境,我布置了讓學生根據自己對詩的理解畫一幅彩色畫的家庭作業。當時學生熱情高漲,情緒很激動,一副躍躍欲試的樣子。第二天,大大小小的畫交上來了,看著這一幅幅流露真情的畫,對我而言,與其說是在批改作業,不如說是在欣賞作品。
二、重視學生學習的主體性,變硬性統一的作業為自主性
作業
學生之間是有差異的。根據筆者的觀察,不寫作業的學生大致可分為三類:一是學有余力的學生,這部分認為重復的作業很枯燥;二是學習基礎不太好的學生,這部分學生可能因為作業中有很多題不會做,因而不能完成作業;三是個性懶惰的學生,這類學生往往因為看到作業太多,產生了畏難情緒而不完成作業。有差異的學生做無差異的作業,勢必會造成有的學生“吃不飽”,有的學生“吃不了”的現象。這樣,學生語文能力的發展就會受到遏制。承認并尊重這種差異性,是主體性學習的一個重要特點。因此,教師在布置作業時,一定要重視學生的個體差異,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使作業有一定的層次性和發揮性,便于學生選擇練習的量度和難度。在教學中,我經常把作業設計成“快餐”型。讓學生根據自己的需要和能力去選擇。如“a”套餐的題型靈活多樣,偏重于理解、想象、運用;“b”套餐的題型再低一層次;而“c”套餐多為比較簡單的鞏固性作業。這樣的作業布置能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要求,能力強的可選擇較難做的;能力弱的,可以做簡單的。讓學生自己根據自己的情況選擇,使不同層次、不同水平的學生都能體會到成功的樂趣。另外,在作業形式上實行了多樣化,使作業從“寫”的單一形式中走出來,聽、說、讀、寫全面開花,將聽、說、讀、寫與演、唱、畫、游戲以及參觀、訪問等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巧妙結合,讓作業富有趣味性,更具吸引力。
三、要讓語文作業走進學生的生活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小學語文教學的“源頭活水”就是我們的生活!只有將語文教學和學生的現實生活緊密結合起來,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新課程倡導學生積極探究,獲取信息,創新知識,培養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語文是最容易和社會生活取得聯系的學科,實踐性作業能成為連接課堂與社會生活的橋梁。學是為了用。另外,學也不能光從書本、課堂中學,還要讓學生從生活中學,在生活中學以致用。課改后教科書也很重視這方面的訓練。讓學生在廣告用語中尋找諧音成語,學生發現了許多這樣的成語。如:騎樂無窮——自行車廣告;無屑可擊——洗發水廣告等等,有的學生還親自幫人家改錯。社會實踐課“尋找生活中的不規范用字”。在這一課中,學生通過親自調查,發現了許多生活中不規范用字的現象,并且把自己的發現拍成照片給大家展示。這樣的作業既讓學生在實踐中學會用語文,也增加了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學生在實踐中活用了知識、增長了能力,提高了語文素養。學生在完成實踐性作業的過程中,運用新知識、新理念去理解、解決各種實際問題,從中增加語文知識,增長語文才干。
四、合作完成,打破獨立作業的常規
新課程提倡“主動、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提倡“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這充分肯定了有效的合作學習,能激發學生的潛能。課堂上的合作學習是有限的,教師還要積極營造適合學生進行合作學習的課外環境。在我設置的作業里,也讓學生合作學習。學生2-3人自由組合,共同完成作業。通常,這類作業屬于綜合實踐類,需要學生相互合作才能完成。作業可以是課內的,也可以是課外的。通過這樣的作業,學生的合作意識得到了培養,協調、交流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同時,也讓學生能夠體會與人合作的重要性。
蘇霍姆林斯基說:“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趣味性、實踐性、開放性的作業正好滿足了學生自主創新潛能的釋放,也許一時看不出成效,但所謂“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相信只要堅持不懈,一定會取得良好的效果。
(作者單位 靖江外國語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