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浩然
摘 要:人口老齡化給中國未來社會發展帶來嚴峻挑戰,社區養老是應對這一挑戰的有效途徑之一。當前我國社區養老在法規、資金、管理能力、觀念認識等方面還存在一定差距,今后發展中應采取相應措施,動員各方社會力量共同推進社區養老。
關鍵詞:老齡化;社區養老;模式
人口老齡化已成為2l世紀中國人口發展的大趨勢。我國生育率的持續下降,市中青年人的跨地域職業流動加大等問題加速了養老的壓力。在此形勢下,社區養老逐漸成為中國社會發展的重要而緊迫的議題。社區的相對較小的地域范圍、注重休閑生活的功能定位以及相對集中的同齡同質化群體,使其在滿足老年人健康、物質和精神生活方面有獨特的優勢。然而,目前我國社區的功能仍然以休閑活動為主,實際養老功能的開發和建設相對不足,無法適應愈加嚴峻的養老需求。發展社區養老勢在必行。
一、社區養老的概念與特點
社區養老,就是指老年人居住在家,由社區通過科學的組織和管理,為社區內老年人的日常生活提供社會化服務以彌補家庭養老的不足,實現養老目標的養老方式。社區養老大致具有六項基本功能:解難服務、保障助養、醫衛保健、精神慰藉、參與社會、老年教育。社區養老的特點有:(1)社區養老模式的功能全方位性。滿足老年人在養老過程中的各方面需要,包括物質經濟上的供養需要:生活照料和護理上的需要:精神支持和情感慰藉的需要;生命保護和健康服務的需要。(2)社區養老的資源多元性。社區養老的資源既來自個人、家庭,也來自社區、政府,因而是多元性的。(3)功能體系的多層次性和開放性。社區養老模式的“家”的概念,不再是僅由親緣關系成員所組成的狹義的家庭概念,而是在生活功能上,擴展到其所處社區的廣義的家庭的概念,在這樣的社區——家庭環境中,社會人際關系層次更多,人際交往互動方式更為多樣,能夠滿足老年人多層次需求。(4)資源利用的充分性。社區養老依托于社區基礎設施,較之機構養老,具有投資少、成本低、服務廣、收益大、收費低、見效快的特點,能減輕機構養老服務的壓力。
二、我國社區養老模式存在的問題
首先,觀念認識不到位。對于老年群體來說,接受社區養老這一模式需要一個過程。同時一些職能部門和社區管理與服務部門對開展和加強社區養老助老服務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認識不足,服務意識不強。
其次,政策法規不健全。目前國家尚未出臺社區養老的指導意見,地方上對于社區養老的模式、措施、重點領域仍在探索中,缺乏統一的發展規劃。
第三,基礎設施差,硬件設備和服務水平跟不上需要。現有的養老設施使用率較低。主要原因一方面是收費偏高,老年人難以承受;另一方面是現有養老機構的設施條件和管理服務水平難以令人滿意。
第四,資金短缺,資金來源方式單一。目前,全國社區養老服務的經費主要是民政局投入但同時,市民政局用于社區養老的經費,籌集的渠道比較單一,使得社區養老服務難有大的發展。
第五,社區服務人力資源不能適應社區養老的發展。目前社區服務工作人員文化程度偏低、年齡偏大、而且專業知識普遍不足。社區工作者的社會地位、工作地位較低,沒有納入國家的編制范圍內,沒有職稱序列,而且沒有與其相應的職業保障,很大程度上阻礙了社區工作的發展。
三、社區養老服務發展的思路與建議
1. 引導老年人樹立積極的養老觀念。社區必須首先從引導老年人自身的觀念和態度入手,通過新聞媒體等渠道大力宣揚健康向上的養老方式,增進互相間的了解與信任,培養老年人對社區養老服務的認同感和服務資源利用的自主性。
2. 形成多元化的居家養老社區支持來源。政府要提升居家養老社區服務事業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地位,為老齡服務業的發展營造一個有利的大環境,形成政府、市場、民間非營利組織等多種支持力量并存的社區新格局,通過多元化的互動和相互競爭,推動社區養老事業的發展。
3. 加強居家養老社區服務的人力資源建設。從專業的社會工作者中選拔優秀人才領導社區老年工作,開展正規的專業化培訓,適當提高社區管理工作者和服務工作者的待遇,吸納更多的熱愛老年服務事業的人進入社區養老服務行業。同時鼓勵志愿者提供社區養老志愿服務
4.合理配置養老資源。切實從不同老年人的個人需求出發,提供多樣性的為老服務。合理配置醫療、教育、文化等社區資源,加大基礎設施、活動場所、功能單位的建設力度,逐步完善社區養老的功能,提高服務水平和服務質量。
參考文獻
[1] 龔靜怡.社區養老一社區養老服務:符合中國國情的城鎮養老模式[J].河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12).
[2] 張良禮.應對人口老齡化:社會化養老服務體系構建及規劃[M].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
[3] 李曉華.社區照顧模式與我國養老方式選擇[J].理論學刊,2005(10).
[4] 林娜.社區化社區養老論略[J].中共福建省委黨校學報,2004(12).
(作者單位:遼寧社會科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