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曉慶
教育部要求《國家學生體質測試標準》測試數據上報須在10月底前完成。因為對數據的真實性,各地要一層一層把關,所以都有一個提前量,再加上國慶長假的安排,以及雨天等客觀因素,僅有的幾節課測試一輪都顯得很緊張。
在實踐中有幾個小妙招很管用,推薦給大家共享。
妙招一:坐位體前屈的簡易測試法
把一張方凳倒下,凳腿頂住墻等固定物,學生腳底頂凳面,進行坐位體前屈,用學生手中20CM的直尺測試從學生腳尖的水平面到手指尖的距離,超過記原數,不到前面記一個“一”號。簡便易行,隨時隨地可以測試。
妙招二:肺活量的簡易訓練法
每個學生發一個肺活量的漏斗嘴,要求學生利用漏斗嘴向方便袋里一次吹氣,比比誰的方便袋充氣多。這是學生課間最喜歡的游戲。
妙招三:仰臥起坐、跳繩、坐位體前屈的統籌法
一堂體育課中把這三個項目都測試了,并且跳繩、仰臥起坐每人均測試了三次,能做到嗎?答案是肯定的。
方法:在一片排球場上,一條邊線上等距離放置跳繩,另一條邊線上等距離放置墊子,把學生分成人數幾乎相等的四組(人數若為單數,老師參與)。第一組測試跳繩、第二組幫一組數數、第三組幫第四組壓腿數數、第四組測試仰臥起坐,教師原則上在場地中間進行1分鐘計時。結束后第一、二組交換,第三、四組交換,再結束后一、二大組與三、四大組交換,循環進行,直至每人測完三次結束。大約用時20分鐘。同學篩選自己三次的成績并記住每項的最高值,在測試坐位體前屈時告知老師登記,再進行坐位體前屈測試。坐位體前屈按名單順序輪流測試。
妙招四:仰臥起坐、跳繩測試成績提高的暗示法
在妙招三的測試中,教師在報時時運用“欺騙法”,把剩余時間有意說少了,如還剩30秒時,教師就說還有20秒讓學生覺得時間少了,咬咬牙時間就到了,無意中會加快運動頻率,從而提高測試成績。裁判的“新面孔法”也是提高成績的一個方面,在測試時,擔任裁判的同學在教師指揮下統一移位,這樣每個人的合作伙伴就有了變化,讓學生有新鮮感,利于測試成績提高。
妙招五:50米起點網格狀的優勢法
小學低中年級,體育老師在測試50米跑時,想利用小助手有難度,要么發令后有人遲跑,要么原來安排的順序亂了等等。為了測試的順利和成績的提高,50米起點利用網格狀是體育老師的好幫手。
方法:測試前在起點前設置網格(一般四人一組),讓學生站到網格點上,學生能一目了然知道自己的對手,并要求在測試時依次向前行進,體育老師在終點發令,利于測試工作的順利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