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施燕飛
傳統的小學體育課堂,教師往往將教學重點放在體育技能的理論性、完整性和系統性上,而使課程內容與學生的實際生活存在脫節,學生的實踐知識、動手能力、實踐能力無法得到很好的提高。學生的體育課程變成了枯燥的練習以及對教學任務的機械服從,而不是在課程學習中得到愉悅的身心體驗。長此以往,造成學生失去體育學習的興趣,學生的素質也難以得到全面提升。
隨著全國范圍內新課程改革的實行,學生的社會生活能力、動手實踐能力被逐漸關注,“解放孩子們的雙手”已經在不斷的推進之中。小學的體育教學對于學生日后的發展有重要的影響,關系到學生以后對于運動與健康的理解,因此,小學體育教學意義深遠。我們的體育教學要根據學生特點設計出能夠更好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生活能力的課程內容,讓學生在學習中得到鍛煉和提升。現在大部分的孩子都是獨生子女,家長的寵愛造成很多學生的生活能力比較差,性格上存在自私、孤獨的特征,這些對孩子以后的交往造成了很大的障礙。我們在教學中,就要把這方面的因素考慮進去,讓學生在學習中完成性格的塑造。
體育教學的實踐化指對于體育教學不僅要從體育的本質來理解體育的內涵,還要從體育活動的實踐中來領悟;體育的生活化是要求我們的體育課堂與學生的生活緊密聯系起來,使學生能夠主動地完成課程所規定的練習,并且在練習過程中得到完整的情感體驗。
體育教學的實踐化和生活化是密切聯系,不可分割的,實踐中包含生活性,生活性同樣需要實踐來完成。體育的實踐化、生活化教學是以學生的生活為基礎,以實踐性為準則的教學,為學生創造更多的實踐機會和體育生活化的場景,從而使學生能夠將體育與生活的概念融合起來,逐漸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相關調查數據顯示,近幾年我國學生的體重、身高等指標在逐漸增長,身體的勻稱度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提高。但是中小學生的體質卻呈現明顯的下降趨勢,其健康狀況不容樂觀。耐力、力量、爆發力、反應速度等多項指標都在下降,以耐力的下降幅度最大。此外,高度近視患者增加,肺活量水平大幅降低,這些令教育部門非常擔憂。而其主要原因一方面在于應試教育使學生長期處于高壓條件下,造成身體素質的下降,另一方面是學校和家長留給孩子進行體育活動的時間太少了,使孩子得不到鍛煉,這也是我們體育教學的不足之處。作為體育教學工作者,我們應該反思我們的教學是不是達到了激發學生鍛煉熱情和學習興趣的目的,是不是做到了與學生的生活緊密聯系,是不是重視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在這種狀況下,進行體育教學的實踐化和生活化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體育課程不同于其他課程,它不僅有教授學生體育技能和體育知識,促進學生的身體素質的責任,同時也要為學生創造與他人進行交流的機會。如果我們的體育課堂遠離了實踐性、生活性,那么就難以達到促進學生與人交往,塑造學生健全人格的目的。
“激發學生對體育運動的興趣,培養學生終身體育的意識”是現在的課程目標所倡導的理念,學校體育作為終身體育的基石,有責任和義務培養學生對運動的習慣和興趣,以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學習和終身體育意識的養成。這樣的論述正是我們進行體育教學實踐化和生活化改革的理論基礎,因為我們的體育課程不只是為了教授學生鍛煉身體的技能和方法,我們的教學還要與學生的生活實踐和社會實踐聯系起來,以豐富有趣的內容培養學生的興趣,鍛煉他們的動手實踐能力。
體育教學的實踐化和生活化給了教師和學生更多的自主權,使體育教學充滿了人文色彩。
首先,體育實踐化、生活化教學與學生和教師的生活分不開,以他們生活中的感悟、體驗、經歷作為教學的出發點,教學的內容和形式更加生動形象,由原本的教師為主轉變為學生和教師雙重主體,使學生的情感體驗受到了關注。這種轉變讓我們的體育教學從功利化的傾向中解脫出來,潛移默化地塑造了學生的人格,達到了讓學生全面發展的目的。而且,實踐化的教學對于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動手能力的培養非常重要。從教師的角度來看,教師在課程設計中的主動權大大提升了,可以設計更多貼近生活的課程內容。如此看來,不僅是學生得到了解放,教師的思想同樣得到了解放。
其次,體育教學的實踐化和生活化的理念肯定了體育教學與生活的關系,使體育教學的學習領域得到了極大的拓展,對于課程資源的優化具有重要意義。而且,為體育教學的教學模式提供了新思路,使從生活中尋找可利用的資源成為趨勢。
而且,在生活化和實踐化的體育課堂中,學生和教師的主體地位是平等的,教師通過還原學生的生活場景,增加學生的實踐機會,豐富了學生的情感體驗;學生因為學習內容貼近自己的生活而對教學活動具有了發言權和主動權,主體地位得到體現。這種教學中的師生關系才是真正的對話、合作、平等的關系。
生活是學習的源泉,實踐是學習的途徑,只有將生活和實踐結合起來才能使學生更好地學習。在實踐化、生活化的體育教學之中,教師首先要確立教學要以學生的生活在先,鼓勵學生進行實踐的觀念,讓生活豐富教學活動的內容,創造學生的實踐機會,充分調動學生參與體育活動的積極性,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讓學生全面發展、綜合發展。
教師同時也需要從態度上進行改變,將自己放在與學生平等的地位。在教學中,教師既要作為參與者和引導者,又要作為學生的傾聽者和朋友,要徹底拋棄之前學生機械服從,教師完全主體的模式。教師要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幽默感影響學生,讓學生從教師的態度中感受到被關注、被鼓勵,學生在課堂上才不會拘謹,師生關系會更加的和諧融洽。
新的課程標準明確指出:體育資源要充分利用,體育課程內容要充實和更新,要提高體育教學效果,使學生獲得更多的體育與健康知識和技能。為了將運動項目改編的更加適合小學生,這就要求體育教師要實踐與生活相結合,開發更多的體育課程資源運用于教學。
體育生活化實踐化的教學要以學生的體驗和經驗作為出發點,引導學生體驗真實的生活,提高學生在生活中解決具體問題的能力以及參與社會實踐的能力。學生一旦在教學場景之中感悟到生存的意義和生命的價值并將這種感受內化,就會形成一定的信念、價值和態度,進而轉化為教養,這將對實現綜合全面的體育教學目標起到極大的促進作用。因此,在體育教學中要引導學生進行積極的情感體驗,讓學生在體驗中感悟到人生的意義和價值,形成積極的人生觀。
在小學體育教學中,教師應該結合小學生的特點來創造更接近生活的典型場景,讓學生在愉悅而輕松的環境中進行實踐鍛煉活動。比如,在練習投擲時,將課堂設計成“勞動最光榮”的場景;進行跨越式跳高教學時,可以設計成超市的場景,讓學生自己選擇跳高的起跳高度,使學生在貼近生活、具體化的場景中進行學習,這既滿足了小學生愛玩的天性,又使他們學到了知識得到了鍛煉。
我們的新課程標準提倡終身體育、健康體育,而學校的體育教學不只是為學生打下學習體育的基礎,還要使學生在課堂外也能夠主動進行體育學習,養成鍛煉身體的好習慣,形成終身體育的意識。比如跟爸爸媽媽一起爬山、郊游;在爸爸媽媽的幫助下學習騎自行車等,這些體驗能夠使學生感受到體育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并且在實踐中學習到技能,增進與父母的感情。因此,體育教學要讓學生的生活與實踐聯系起來,才能更好地塑造學生的個性品質、實踐能力、創新精神,為學生奠定終身體育的基礎。
健康合理的體育教學方式需要的正是重視生活和實踐的體育教學活動,讓體育鍛煉變成生活的必需品才滿足了終身體育的要求。體育教師應該關注學生的興趣愛好,通過各種途徑來激發學生參加體育鍛煉的意識,使學生養成良好的鍛煉習慣,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積極的生活態度,健康的身體,充分實現科學育人,全面發展的教育目標。
[1]楊旭山.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讓《品德與社會》回歸生活[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09.7
[2]許遠理,李亦菲.情感智力“9要素”理論建構及量化研究[J].信陽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02)
[3]張聰智.淺談小學體育教學對培養學生道德教育中的公正觀念的影響[J].成才之路,2010(34)
[4]楊貴仁,劉國永,季克異.中小學場地器材、設施配備標準研究實驗總報告[J].中國學校體育,2006(03)
[5]翟德萍,邱春,楊永明.新課程標準下的體育教師角色轉變與教師教育[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5(12)
[6]袁旦.人文體育觀的建構:體育學的人文性和科學性——與布特博士的討論提綱[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10(01)
[7]馬廉禎.近代美國體育思想對中國體育思想的影響——以民國時期的《體育原理》為例[J].體育學刊,2010(05)
[8]劉寒青,劉顏青.體育學界需要評論與爭鳴:評張洪潭之體育學術評論[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