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再貴 李云福 熊志新 白萬奇
在體育課堂教學設計的準備階段,科學合理地選擇好準備活動內容,精心設計準備活動,可調動學生全身的肌肉、韌帶、關節、器官等組織在體育課的準備部分快速進入最佳工作狀態,有效減少運動損傷,提高運動技術技能的教學效果。既然準備活動內容的選擇和設計顯得十分重要,那么,圍繞哪些方面來設計準備活動顯然是體育教師必須要考慮和解決的問題。
選擇準備活動內容應先認真分析、研究教材的技術特點,搞清楚教材的技術結構和各個環節,動作的難易程度,然后再研究選擇什么樣的準備活動內容比較合理和匹配。如體育課的主教材是耐久跑中的途中跑,顯然在整節課中下肢的活動偏多,運動負荷和強度比較大,應把準備活動的重點放在下肢,多安排一些活動下肢的徒手操和專項練習,盡量使全身的肌肉、韌帶、關節充分活動開,讓心率至少控制在男生130—135次/分鐘,女生控制在125—130次/分鐘以內,使心肺等內臟器官進入正常工作狀態,低于上述心率范圍可能 “極點”會提前出現而影響到主教材的教學效果。又如體育課的主教材是籃球行進間運球急停跳起,那么所選擇的準備活動內容應具有鋪墊和輔助作用,可選擇籃球游戲、籃球操、熟悉球性練習、原地運球或行進間高低運球等與籃球運球技術有關的練習進行設計組合。也可依據教材的技術特點,把準備活動編排成與教材相聯系的游戲,有效集中學生注意力和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但應適度,如準備活動中的游戲對學生刺激過度,將影響到主教材的教學效果。
選擇準備活動內容應依據學生的生理特點體現因材施教。首先是學生的身體健康狀況,如請例假、生病見習或患遺傳性疾病等特殊學生安排什么樣的內容,練習多少次,跑多長時間或多少距離等環節都應該有明確的要求。其次是學生的身體素質,如速度、耐力等身體素質好的班級,運動負荷和強度可偏大一些,但也要依據教材特點作合理的調整和安排,相反,身體素質弱一點的班級,運動負荷和強度則應偏小一些,經過一段時間的教學,也可循序漸進地作適當調整。第三是性別差異,男生和女生在活動內容的次數、組數、距離和時間上也應該有所區別,不能男女生安排成一樣的運動負荷和強度,盡量針對性要強一些。
學生的心理差異也是影響準備活動的重要因素。如小學生、初中生、高中生和大學生的心理具有明顯的差異,依據各年齡段學生的心理特點選擇準備活動內容至關重要。又如小學生有意注意時間短、上課期間出現無意注意的可能性大,選擇游戲作為準備活動內容能有效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為基本部分的教學奠定基礎。另外,男女生的心理特點也要考慮,男生喜歡對抗性強的活動,女生則喜歡舞蹈、韻律操等活動。選擇內容時切忌誤入低齡學生成人化,大齡學生低齡化的誤區,應緊緊圍繞學生的心理特點選擇準備活動內容。
良好的學習習慣是落實準備活動的各項練習,提高活動效果的關鍵。如授課班級的學生學習習慣較差,中途突發情況多,那么,選擇的內容、組織的隊形和形式就不宜太復雜,盡量面向全體學生,內容應該既要簡單、方便組織,又要能達到準備活動的目的和效果,如過于復雜反而會造成大部分學生無法完成,甚至要延長準備活動時間,不僅活動效果受到影響,就連主教材的教學也將受到影響。如授課班級的學生學習習慣比較好,組織和實施準備活動就比較順手一些,可考慮選擇和設計一些與主教材具有聯系和動作稍復雜的游戲、輔助性和專門性練習,為主教材的教學提供幫助和支持。
認知水平的高低能體現出一個人在認識、思維、判斷和實踐經驗等方面的綜合素質,因此,選擇準備活動內容時應將學生的認知水平納入考慮范圍。首先是學生對常用體育術語及動作的掌握情況,如隊列隊形中的 “排頭、排尾、左轉彎----走”等,以及徒手操中的 “上舉、側平舉”等體育術語及動作,如學生已掌握了這些常用的體育術語及動作,在活動過程中只要體育教師稍作提示和示范,大部分學生就能完成動作,將大大提高準備活動過程中組織調動隊伍和完成練習的效果。其次是視、聽覺的能力,如聽到長哨音、短哨音及長短哨音,看到體育教師不同的手勢時該做什么,有什么反應等等。第三是一些基本徒手操的掌握情況,如弓步壓腿、體前屈、撲步壓腿等基本技能。如果學生對上述幾個方面都掌握的很好,知識和運動技能儲備也多,實踐經驗也豐富,認知水平就高,體育教師在選擇準備活動內容時的空間就比較大,那么組織準備活動的效果則會很高,相反則要浪費大量的時間去講解和示范,甚至還會得不償失。
不同課型的體育課由于教學功能和達到的目的不同,在選擇準備活動內容時應有所區別,應突出針對性和實用性,應隨課型的變化而有所變化,切忌千篇一律,所有課型都是一樣的內容和程序。如教學展示課,選擇的內容不僅要與主教材相聯系,具有鋪墊和輔助作用,而且應在創新上下工夫,還要重視突出針對性和實用性,盡量做到讓內容符合教材、學生生理、心理、學習習慣和認知水平等特點,組織的形式要新穎多樣,能彰顯出體育教師獨特的教學風格,具有引領和導向作用。又如課題研究課,應隨研究問題的不同在選擇準備活動內容上有所區別,如研究的問題是如何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那么,在內容的選擇上就應該緊緊圍繞學習習慣這一主線進行,最好讓觀摩者能受到啟迪。另外,切忌所有運動項目教學的準備活動內容和程序都一成不變,應體現出運動項目的特點,如教學內容是足球,準備活動就應該有足球技術的特點和味道,避免張冠李戴的照搬其它運動項目的準備活動內容而影響到學生的學習興趣。
場地器材的多少、大小、長短均會影響到準備活動內容的選擇和組織的形式。如籃球技術教學課中,如果學生達到人均一個籃球的器材水平,又有足夠的籃球場地,那么,體育教師選擇準備活動內容的空間則比較大,完全有條件將籃球操、熟悉球性練習和其他與主教材相關的基本技能等內容安插進去,組織的形式也會比較豐富和新穎,準備活動既能體現出籃球運動的特點,也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產生的效果會相當不錯。又如在短跑起跑后的加速跑技術教學中,遇到場地寬、大的情況,則可選擇如摸尾巴、踩影子等游戲為準備活動內容,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發展了學生快速躲閃的反應能力和起跑后的加速跑能力,對主教材的教學具有鋪墊和輔助的過渡作用。相反,如果場地短、小,班級人數又多則不宜選用對抗性過強的游戲之類的準備活動內容,學生易發生碰撞,存在好多無法預測的安全隱患。
在不同季節的氣候狀況影響下,準備活動內容和組織形式應區別對待。如夏天氣溫高,學生在太陽的暴曬下出汗量大,容易造成酸堿失衡,甚至發生中暑、暈厥等運動傷害事故,在準備活動內容的安排上應與冬、春、秋有所區別,適當減少準備活動時間,練習的組數、次數,降低動作的難度,應突出簡便高效,避免學生因在準備活動時運動負荷和強度過大,體力消耗過多而影響到主教材的教學。又如在冬天氣溫低,全身的肌肉、韌帶和關節發熱慢,進入正常工作狀態的時間長,那么,應適當增加準備活動的內容,練習次數、組數、時間和距離,循序漸進地讓學生身體進入最佳工作狀態,減少運動損傷,提高教學效果。再如南方與北方在氣候狀況上的差距,也是影響選擇準備活動內容的重要因素,但只要主教材符合地方氣候特點,又適宜開展,具有地方傳統特色,如南方夏天宜多開展游泳,北方冬天宜多開展各種冰上運動等,那么,選擇準備活動內容也同樣需要隨不同的區域氣候條件發生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