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孫文芳
促進學生的身心發展是體育教學的目的。我國的傳統體育項目太極拳,由于對 “意境”的追求,從理論上講,在促進學生身心發展方面有著其它項目無可比擬的優勢,尤其是對學生 “心態”的影響。然而,在實際教學中,太極拳并沒有很好地發揮出它應有的教育價值。主要因為,太極拳動作復雜,缺乏趣味性,教學當中注重 “技能”的培養,忽視了太極拳的心理教育。據自身教學經驗,多數普修課學生學習太極拳存在一定難度,練習方式多似 “照葫蘆畫瓢”,太極拳的內在價值沒有被挖掘出來,更違背了體育的本質。太極拳應該怎樣去教?怎么去實現太極拳的價值?怎么遵循體育的本質規律是本文探討的內容。
本質是認識事物的基礎,對體育本質的研究,有助于我們樹立正確的體育觀,正確認識體育的價值。關于體育本質的概念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綜合各學者的觀點,體育本質無非是圍繞著對個人的發展進行探討,體育的研究對象始終是人,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是體育的出發點,也是直接目的。體育作為教育的一部分,應該以發展人的身心為主,在這一點上,已經達成共識。在此,我們借用楊文軒老師對體育本質的釋義:有目的地通過人體運動為基本手段增進健康、提高生活質量的教育活動和文化過程[1]。
從體育的本質概念來分析,體育是以人體運動為載體,以增進健康、提高生活質量為目的的一種教育活動和文化過程。從概念可以看出體育的本質,在于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這個包括身與心,體育的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體育以 “增進健康、提高生活質量為目的”健康不僅包括身體的健康,還包括心里的健康。1990年世界衛生組織WHO明確提出:健康應包括軀體健康、心里健康、社會適應良好和道德健康。可見,體育的目的不僅僅是通過鍛煉達到身體健康,而是身心的健康,強調了身心合一的體育觀。只有身心健康才會有好的生活質量。體育的本質在于通過運動達到增強體質,增進健康。改善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質量的目的。
體育的本質在于發展人的身心健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任何將體育單純作為運動的觀點是錯誤的,都是有違背體育本質的。對體育本質的認識,幫助我們建立身心統一的體育教學觀。對體育本質的認識,意味著體育教學不能僅僅停留著技術表面,要更多關注學生的學習心理,情緒與愛好,幫助學生養成良好體育鍛煉習慣,形成一種體育理念。一節體育課的教學效果,不應該用學生掌握了多少技能來評價,而是學生通過這節課得到了什么?它可以是一次大汗淋漓的鍛煉,也可以是一個愉快的心情。
太極拳是中國的傳統體育項目,在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上產生、發展,繼承了傳統文化中最核心的思想 “天人合一”的整體觀。太極拳動作輕靈、緩慢、沉穩,不急不躁,輕起輕落,邁步如貓行。練習時,要求意識、呼吸和動作三者密切合為一體,做到體松心靜意注。肢體自然放松,沒有拙力僵硬。思想上集中,沒有雜念,精神專注,以意念引導動作的變化和運行。這就使太極拳成為一種內外統一的運動。
與西方體育項目相比,太極拳相對 “靜”,更多關注心里的變化,身心的配合。古人云: “寧靜而致遠”, “靜”是一種境界,也是一種修養之術。太極拳正是在身體相對“靜”的運動狀態下,去用心靈感悟人生。又在心靈相對“靜”的狀態下。用身體去感受自然。外 “靜”內 “動”;內 “靜”外 “動”;完成了身體與心靈的溝通,人與自然的溝通。因此,太極拳所追求的健身目標與體育的本質不謀而合,沒有哪一種運動,如太極拳那般注重 “身心配合”。 體育的目標是身心健康。而太極拳的最終目標就是尋找一種身心的平衡。
當今社會,獨生子女較多,許多大學生遇事魯莽、心浮氣躁,看問題片面。多數時候只考慮自己的感受。太極拳“天人合一”的整體思維,可以提升學生看問題的角度及對事物整體的認識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2]。太極拳柔和舒緩、輕松自如的動作特點,可以調節神經活動,增強控制能力,克服急躁沖動,培養學生遇事不魯莽,冷靜思考、耐心專注的心理品質。長期練習太極拳會對大學生身心健康有良好的影響。
然而,在實際教學中,太極拳的教育價值并沒有體現出來,主要原因在于有兩點:一、太極拳本身動作復雜,難學易忘,學生的多數時間浪費在動作的記憶上,健身價值有點勉強, “健心”價值無所談起。多數學生反映:太極拳好難學啊!二、教師的教學方式,不夠靈活生動,重技能,忽視了學生享受體育過程,缺乏對學生心理引導,內在的培養。這使太極拳教學顯得枯燥乏味。
鑒于以上問題,筆者結合實際的教學經驗,提出了幾點建議。
記得剛參加工作時,由于缺乏教學經驗,太極拳教學相對枯燥,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學習效果也不好。我也逐漸開始缺乏教學信心及上課的興趣。后來隨著教學經驗的積累,發現后面的教學效果越來越好,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很高,整個課堂的氛圍也越來越活躍。偶然機會,翻到了以前的學生成績冊,與這幾學期對比,發現學生成績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仔細思考過后,發現不僅僅是隨著教學經驗的積累教學水平提高了,重要的一點是改變了原來的教學觀念。
剛工作時,主要圍著教學任務轉,為了完成教學任務,每節課大部分時間都是在教。教的很認真,也很細心,可教學效果卻不理想。有時候,一個動作教上五六遍,學生還記不住。期末考試,能熟練完成的同學更是寥寥無幾。究其原因:我把教學當成了任務,缺乏與學生互動,忽視了學生的學習感受。在被動為主的學習情境下,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不高,學習效果也不好。在后續的教學中,我開始淡化任務,每個動作的教學都以享受過程為主,通過動作名稱解釋—手腳分解教學—學生自己琢磨—配合呼吸意識練習,這個過程來完成,每學完一個動作,都讓學生去體驗這個動作給身體帶來的變化,并有意識地強調學生放松、心靜、柔和,加強學生心理的教育,注重學生心理感受。
動作名稱解釋可以幫助學生了解含義,加強動作記憶,樹立整體概念,手法、步法的分解教學,是在分解難度的同時,讓學生感受身體每個部位的運動,關注自己的身體。讓學生自己結合步法手法練習,是為了增加課堂的趣味性,發揮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最后,要求學生配合呼吸、意識進行練習,是為了讓學生去享受這個過程,從外化轉為內化,自己去體驗太極拳的奧妙。最終,教學進度并沒有因為過程而拉下來,由于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高,注意力集中,減少了反復教的次數,反而加快了教學進度。改變以教學任務為主的教學觀念,享受體育過程,符合素質教學的需求,也是體育教學改革發展的趨勢。
常規的體育教學中,采用的教學方法有直觀教學法、完整與分解法、練習法。由于太極拳緩、慢、柔、連的動作特點與一般體育項目有本質上區別,因此在教學中采用普通的教學法不能解決在太極拳教學中遇到的問題[3]。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靈活運用教學方法。如,可以利用動作名稱法幫助學生動作記憶,在課堂上教師根據學生掌握動作的情況隨時向學生提問動作名稱。動作講解與實際攻防含義相結合。可以以推手的練習形式,讓學生練習重心前后移動的步法,也可以利用墻壁,讓學生練習含胸拔背的姿勢。每一個動作的教學要遵循 “三三”原則,即每個動作老師教三遍,學生自己練習三遍,課前與學生溝通好,每個動作的學習不超過三遍,這樣可以提高學生注意力,提高學習效率,避免教學次數過多導致的心里疲倦。同時,學生有三遍自己練習的時間,自己去消化動作。三三教學法可以達到精講多練的目的,有助于提高教學效果,
認真備課、用心設計,熟悉教材是靈活運用教學方法的前提。作為一名教師,只有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充分熟悉教學內容,挖掘每個動作背后的文化價值,講解起來,才會豐富生動,教學方式才能夠靈活,才能把更多的樂趣融合在太極拳教學中。
實踐教學中發現,在授完新內容后,以分組的形式進行練習,會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同伴互助、合作學習的教學方法可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增加學生之間的交流,使課堂氣氛更加活躍。活躍的課堂氛圍,更利于學生掌握和學習技能。同時,合作學習法利用同伴優勢,在給學生自我表現的同時,也減輕了教師的教學負擔。
待學生熟練動作內容以后,教師應該加強學生的內在練習,比如、呼吸、心態、意境。太極拳的內在練習是太極拳練習的核心價值。為了達到更好的內在練習,教師應多用語言提示 “緩、慢、柔、連”讓學生靜下心來,把注意力放到自己動作本身,去享受太極拳的那份,平靜、平常之心。初練者,一般身體較僵硬,很難做到 “放松” “平靜”,但是如果跟隨音樂練習,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音樂具有極強的感染力,可以快速幫助學生融入意境之中。同時,配合音樂練習,打破以往太極拳教學中的枯燥和沉悶,提升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在掌握技能的同時,陶冶情操,增添藝術素養,感受太極拳博大精深的內涵和深厚的文化底蘊。
[1]楊文軒,陳琦.體育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32
[2]李凌云.太極拳對大學生心理健康及身體自尊水平的影響[J].山東體育科技,2007,29(2)
[3]謝晚成.提高太極拳教學效果的幾種教學方法[J].內蒙古體育科技,2006,19(4)
[4]陳理標等.運用太極拳架“架”“勢”“意”和合作學習模式教學對提高太極拳教學效果的實踐[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03,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