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我校在研究性學習的實施過程中,進行了積極的探索與實踐,總結了歷年來我校研究性學習不同的選題方式在常態實施過程中的優點和不足,嘗試找到比較適合的選題模式。
關鍵詞:研究性學習;選題方式;常態實施
確定研究課題是決定研究性學習實施質量的重要環節。課題確立不好,師生沒有興趣,研究過程就容易流于形式。一個優秀的課題能夠充分調動師生的積極性,能夠保證后續的實施過程順利進行,甚至取得令人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今年四月份,邵東縣普通高中研究性學習研討會在我校召開,會上我上了一節題為“實驗類問題向課題轉化的指導”公開課,良好的課堂效果得到與會領導和老師們的普遍認可。與此同時,老師們在課后也給我提出了很多關于研究性學習選題方面的問題,例如:“為什么要學生提出問題?”“為什么要花費一節課的時間專門來進行問題向課題的轉化”“轉化過程的意義何在”等等。我在回答老師們這些問題的同時,內心回顧了我校研究性學習選題模式不斷發展的艱辛歷程,現整理出來供各位同仁批評
指正。
一、“無論如何先開始”——學校提供課題庫型
萬事開頭難,研究性學習課程實施之初,不用說學生,很多老師也不清楚研究性學習課題為何物。我校領導的意見是“無論如何先開始”,只有親身實踐,才能真正進步。我校最初指導學生實施的實踐活動采用了這樣的選題程序,即由學校提供一個大型課題庫,學生以“逛超市”的方式在課題庫中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課題,然后按照學生所選擇的課題進行分組。
這樣做的優點是學生選題在大范圍內具有可控性、可行性。課題庫內通常不存在難以研究或者無法研究的課題,課題大小也比較適中,選題之后可以直接分組,無需進行可行性論證,節省
時間。
按照現在研究性學習的課程要求來看,這種選題方式的不足也恰好體現在這里,因為對課題的可行性論證也是學生必須經歷的一個環節,沒有進行可行性論證的研究性學習活動是不完整的。雖然目前有的學校在運用課題庫給學生提供選題的同時,并沒有簡化掉可行性論證的步驟,也讓學生經歷了一回,但我們發現,論證的結果肯定都是可行的。每一次論證都可行會使學生輕視課題論證的過程,甚至可能會影響這門課程對學生發展的價值。
二、“我們盡量多參與”——教師提供課題型
實施幾年之后,隨著教師對課程指導能力的不斷提高,也對課題庫選題這種方式提出了一些改進建議,更多的教師希望在課程選題過程中體現教師的參與度,激發教師的積極性。于是,我校在原來課題庫選題的基礎上進行了改進,把原來購買的題庫和網上搜集的題庫全部拋棄,建立自己的課題庫,所有課題都來自于我校教師。
具體操作方法是:教師根據自身條件,結合自己的專長,在了解學生的基礎上每人提出3~5個課題,形成具有學校特色的課題庫。這樣做的優點,一是教師全員參與,工作量分散,壓力小,不用準備專職教師;二是教師事先準備得比較充分,指導起來也比較順手,同時也容易與全員育人等教育活動進行整合。缺點是教師提供課題之后多年不換課題,學生研究下來過程、結果雷同,個別教師甚至讓沒有按時完成任務的學生抄襲上一屆學生的相關研究成果。更有甚者,有個別教師把研究性學習的指導時間變成了“自留地”,進行變相補課,這樣就無法保證研究性學習的指導質量。盡管可以通過統一思想來盡量避免此類問題,但老師長期指導相同的課題還是容易喪失積極性。
近幾年,我校采用了研究性學習專職教師和輔導教師共同指導的模式,教師提供課題就更加有限,課題庫這種方法僅僅起到參考作用,從此,學生研究性學習選題進入一個新階段。
三、“我的課題我做主”——學生直接提供課題庫
無論是學校提供課題庫,還是教師建立課題庫,都存在這樣幾個問題,一是沒有充分體現出學生在研究性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因為課題庫再大,也不是來源于學生,就算有的課題是教師通過了解學生間接得到的,還是有學生在課題庫當中找不到自己感興趣的課題,最后只好隨便選一個,影響了學生參與研究的積極性。二是學生從學校提供的課題庫中選題之后,指導教師發現指導起來困難較大,教師善于指導的課題,課題庫當中并不存在。
基于上述思考,為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我校曾經采用學生自行分組,通過小組討論提出本組課題的形式。這種模式突出的優點是課題來源于學生,從學生的興趣需要出發,從而保證了學生研究的積極性。但缺點也很明顯,那就是先分組然后提出課題的過程中,經常出現個別學生加入某個研究小組之后不積極參與討論、偷懶、坐享其成的現象。
研究性學習就是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課程的推進也是如此。針對上述問題,解決的辦法就是讓學生不分組直接先提出自己想要研究的課題。
四、“課題來源于問題”——學生提出問題,轉化課題類型
這種模式要求學生從觀察身邊的現象開始,從自己的興趣出發,發現問題并提出問題,然后把提出的問題轉化成課題。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提出的問題相對容易些,但對問題向課題的轉化往往會遇到困難,需要老師同學的幫助,這時我們會安排一定的課時進行集中指導。
在以往的課程實踐中,問題轉化成課題的過程與課題的可行性論證過程在很多學校容易被忽視甚至直接跳過,實際上,這兩個過程對于培養學生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雖然要占用一定的課時量,但是如果學校能嚴格按照新課程標準規定的課時量來安排教學,課時量是完全夠用的。
我校最近兩年就采用了這種方式,以高一下學期實驗類課題研究為例,我們在選題階段安排了4課時。第一課時,由教師集中進行指導,幫助學生了解課題實施中實驗法的一般實施步驟和變量等方法性知識;第二課時,學生依據自己對自然環境的觀察提出自己感興趣的問題,要求每位同學提出并整理5個自己感興趣的問題并在課后上交,教師針對學生提出的問題,為第三課時的指導做好準備;第三課時,教師引導學生以小組討論的形式把學生提出的問題轉化成研究課題;第四課時,仍然以小組討論與班級交流相結合,進行課題可行性論證,課后學生根據課題的相似性、興趣、愛好等組成研究小組,撰寫開題報告。
這種方法的突出優點,一是保證學生全員全程經歷了研究性學習的選題過程;二是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論證問題的能力得到真正地提高;三是整個過程真正體現了學生的自主性,自主選題、自主探究,充分尊重學生的研究興趣,為后續研究性學習的順利進行做好了鋪墊。也是目前我們在進行多種方法的嘗試后認為最有效的一種方法。
綜上所述,從第一種選題模式到第四種選題模式的改進過程也是我們不斷探索與嘗試的過程。
從教師的指導層面來看,第一種模式是由學校包辦,師生均缺乏參與的積極性;第二種模式是教師包辦,教師全員參與,這是研究性學習師資不足情況下采取的權宜之計,由于缺乏有效的監管,教師對這門課程不夠重視,積極性得不到調動,挪用擠占較為嚴重;第三種模式雖把主動權交給了學生,但是,由于缺乏有效的指導,變成了“放羊式”;第四種模式既體現出學生的主體作用,又體現出教師的主導作用,充分體現了研究性學習課程的特點。
從學生能力提高的層面來看,第一種模式學生研究的課題雷同,并且現成的資料到處都是,學生的研究過程大同小異,學生僅僅在模仿;第二種模式學生把一切希望寄托于教師,甚至出現了有些同學專門看哪個教師提供的參考資料多就報哪個教師的課題,有的學生甚至出現抄襲現象;第三種模式學生感覺到無所適從,因為學生直接提出規范的課題比較困難,就從網上查詢,只要能達到規范課題的要求,不管自己有沒有興趣,搜一篇交上就草草了事;第四種模式學生必須觀察,必須提問題、必須對其他同學的問題進行評價、必須論證課題的可行性,使學生各方面素質都得到真正地提高。
目前,我們認為第四種模式雖然費時較多,但效果最好,大大提高了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尤其能真正提高學生的研究能力。
研究性學習本身沒有固定的模式,更沒有一種“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公式。目前,各學校在實踐探索的過程中,八仙過海各顯其能,都有自己對課程的深刻認識和特色做法,以上所談僅是我校在研究性學習選題過程中的一些探索和經驗。希望我們相互交流、相互借鑒、不斷嘗試、融會貫通,把研究性學習這門課程不斷推向前進。
附:
《實驗類問題向課題轉化的指導》課堂實錄
課型:選題指導型
單位:邵東縣第一中學
指導教師:肖海波
背景介紹:
這是高一下學期主題活動開展中的一節指導課。學生在高一上學期已經經歷了人與社會領域研究課題完整的實施過程,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是調查法、訪談法、文獻資料查閱法。這學期按照學校統一規劃,在高一年級統一進行人與自然領域課題的研究,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是實驗法。
在確立課題階段,教師主要對學生進行如下指導:
整體了解實驗研究的基本步驟—圍繞人與自然領域提出至少五個問題—從五個問題中選擇最感興趣的一個初步確立自己的研究方向—將問題轉化為實驗研究課題—對研究課題的實驗變量進行分析(到此為止,對課題的可行性論證告一段落)—對同學們提出的優秀課題進行評優推薦—全班同學自主選擇某一個優秀課題,并成立研究小組,由優秀課題的提出者擔任研究小組組長。
在這節課之前,教師已經圍繞人與自然研究領域進行了2個課時的課堂指導,學生對于實驗法相關的基本概念已經有所了
解,并提出了自己在自然科學方面感興趣的問題。本節課的主要目的就是引導學生把自己提出的問題轉化成課題,為下節課圍繞實驗變量分析進行的課題可行性論證做好準備。
課堂實錄:
一、回顧導入,明確任務(約3分鐘)
師生互相問好。
師:上學期,我們開展的是人與社會類問題的研究。大家回憶一下,我們在主題探究過程中,都運用過哪些研究方法呢?
生:調查法、訪談法、文獻資料法。
師:大家回答得很好。
師:本學期,我們正在進行人與自然領域課題的研究,主要運用的研究方法是什么呢?
生:實驗法。
師:在這個課題的實施過程中,我們同樣需要經歷這樣一個探究之旅:(幻燈片2)
師生齊讀:確定研究課題、制定研究方案、實施研究方案、撰寫研究報告、展示研究成果。
師:現在,我們處在研究的起點:提出問題確立課題階段。上周同學們已經圍繞這一領域提出了自己感興趣的問題。這節課的任務就是把問題轉化成研究課題。
師:(幻燈片3)在進行課題研究的時候,需要我們綜合運用各種研究方法來解決問題。本學期我們進行的人與自然領域問題的研究,也需要我們綜合運用文獻資料法、調查法、實驗法來分析解決。我們的學習目標主要是與同學們一起經歷實驗研究的基本過程,因此,在將問題轉化為課題的過程中,建議同學們充分考慮實驗法的相關因素,向有利于進行實驗探究的層面進行轉化。
二、分析問題,確立課題
[活動一:展示問題,舉例引導](約12分鐘)
師:首先,我們來分析第一個同學提出的問題:為什么買回來的玫瑰花很快就枯萎了?
師:生1,請你陳述一下提出問題的背景。
生1:有一次在花店,聽到買花的姐姐說玫瑰花不容易存放,容易干枯。我買了一束之后第二天就不新鮮了,都覺得不適合送人了,所以想到這個問題。
師:你通常采用什么方法延長鮮花的保鮮時間?
生1:用花瓶裝半瓶水,再把買來的花放進去。
師:還采用過其他的方法嗎?
生1:有時我也向花瓣上灑些水。
師:其他同學還有沒有別的方法?
生2:往水里放一些鹽,效果可能會好一些。
師:同學們提出了這么多方法來保存鮮花,有花莖浸水的方法,有花瓣灑水的方法,還有浸鹽水的方法,這些方法的效果如何,哪種方法更好,能不能用實驗來驗證?
生1:可以。
師:所以,你的問題可以轉化成什么樣的課題?
生1:不同鮮花保鮮效果的實驗研究。
師:你是想拿多種鮮花進行對比,還是對同一種鮮花的不同保鮮方式進行對比?
生1:我想對同一種鮮花采用不同的保鮮方式來進行對比研
究。我知道您的意思了,老師。這個課題應該這樣來陳述:不同的保鮮方式對同一種鮮花保鮮效果的實驗研究。
師:很好。
(第二個問題引導過程略)
[活動二:小組討論分析,并與全班同學進行交流](約20分鐘)
師:(幻燈片5、6)請看大屏幕,這是同學們通過對生活的認真觀察提出的部分問題,反映了同學們對自然科學感興趣的方面。
下面我們以學習小組為單位,每組討論一個問題,4分鐘后,每組推薦一名同學起來陳述你們組轉化的課題。然后,請提出問題的同學發表自己的見解。其他同學也可以參與討論。
我們有六個小組,進行兩個輪次,這樣一共可以討論12個問題。好,下面開始第一輪討論。
(學生討論,教師巡回指導。4分鐘后)
師:下面有請一組代表。
生:我們組轉化的課題是“實驗探究不同溫度對黃豆發芽的影響”。
師:生3,你的意見呢?
生3:和我想的不太一樣,我想研究春天氣溫的高低對桃花開花早晚的影響。
師:從問題“溫度對植物的影響”到研究課題“實驗探究不同溫度對黃豆發芽的影響”和“春天氣溫的高低對桃花開花早晚的影響”,從這個問題的轉化過程我們可以看出,如果問題的范圍比較大的話,我們需要怎么辦?
生:需要具體化。
師:很好,把模糊的問題具體化,對研究內容進行縮小化處理。至于哪一個課題更具有可行性,我們等下節課來分析。
(其他各組交流過程,略)
通過剛才的互動交流,我想大家與我都有共同的感受。那就是,我們原先提出的問題僅僅是我們對自然科學感興趣的大致方向,還比較模糊,對實驗對象和實驗變量還沒有進行更深入的分析。剛才通過各組同學的集思廣益,大家互相啟發,在問題向課題轉化的過程中,對研究課題進行縮小化、具體化、容易化處理,每一位同學的清晰界定問題、問題轉化課題的能力都得到了提高。感謝大家的積極參與,希望第二輪活動大家表現得更精彩。
下面進行第二輪討論。
(第二輪與第一輪過程類似,略)
[活動三:通過組內團隊力量,各組員把自己的問題轉化成課題](約5分鐘)
師:通過剛才兩個輪次的討論交流,我們通過全班同學的智慧和力量,將我們班部分同學提出的問題進行了轉化。下面,我們繼續以學習小組為單位,對本組同學提出的未討論的問題進行交流,力爭把每位同學提出的問題都轉化成課題。轉化過程中注意記錄你遇到的困難,3分鐘之后進行交流。
(交流過程略)
三、教師總結本節內容并提出要求
師:本節課我們通過共同分析和交流探討,每位同學都參與了至少四個問題到課題的轉化過程訓練,通過大家的齊心協力,把每一位同學的問題轉化成了課題。
課后要求每位同學整理好本節課的轉化過程,下周一上交。
如果個別同學還有疑問,我們課后可以繼續交流,也歡迎通過QQ與老師交流探討。
課題確定之后,對同學們而言,究竟能不能研究,還需要通過對實驗變量的科學分析、實驗條件的充分評估和實驗方案的有效制定來進行分析論證。這就是我們下節課要討論的問題。
課后反思:
怎樣對學生進行有效指導,切實提高學生分析問題、界定問題和陳述課題的能力?作為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隊伍中的一名新兵,這節課從開始準備到最終拿出基本指導環節,我學到了很多。剛開始的時候,我的教案明顯受學科教學的影響,無謂的說教和無用的范例太多,占用了很多課堂時間,學生的參與度極低,能力根本得不到提高。在張春芳老師和林忠主任的指導下,我大膽地砍掉原先的“知識講解”和“范例剖析”,直接引導學生從自己提出的問題出發,讓學生一起來分析、來轉化,把課堂時間還給學生。事實證明,不論是哪個班級,學生都積極參與討論,踴躍發言,最終都能很順利地把自己的問題轉化成課題。由此,我想到了上一節課,學生提出問題的時候,教師事先講的也有點多,應該讓學生做主角,多提問題,多討論,效果應該會更好。下節課的課題論證,我也準備改變過去教師最終評價的做法,學生陳述完自己的課題之后,讓其他同學來評價課題的可行性并陳述理由,讓學生得到充分的鍛煉。
(作者單位 湖南省邵東縣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