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術需要交流,文化需要感受。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學術文化節是在北京師范大學校領導和學部領導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下,由學生會、教育學部分團委以及研究生會共同組織的一系列學術活動,旨在促進學術交流,增強學術文化。文化節的主要活動包括開幕式及鏘鏘三人行座談會、京師教育講堂系列講座、首都高校教育學研究生會學術論壇、走進教育學部對話教育高層、“振鐸杯”教案設計大賽、open書架、以書易書,以及走進打工子弟學校等。學術節自2010年舉辦第一屆以來已經成功舉辦到了第四屆,在首都各高校和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師生中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2013年5月6日,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第四屆學術文化節開幕式暨鏘鏘三人行——“改革,發展,反思”我的教育夢座談會在教九樓舉行。出席開幕式和座談會的有首都師范大學副校長孟繁華教授、北京大學教育學院副院長閻鳳橋教授、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分黨委書記褚宏啟教授、教育學部副部長黃榮懷教授、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學生工作辦公室主任楚江亭老師、教育學部學生工作辦公室副主任劉立老師以及來自北京師范大學、首都師范大學、中央民族大學、中國農業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理工大學、北京工業大學等高校的代表及部分師生。開幕式由北京師范大學2011級博士生何巖主持。
開幕式上,黃榮懷教授首先對第四屆教育學部學術文化節的開幕表示祝賀,對關心、關注和組織文化節的老師、同學表示衷心的感謝。其次,黃榮懷教授對此次學術文化節的三個關鍵詞“教育、學術和文化”進行了一一解讀——學科自信,學術敬畏和品味文化。最后,他希望師生各展風采,預祝學部文化節取得圓滿成功。北京理工大學教師代表龐海芍充分肯定了學術文化節的系列活動,感謝文化節的學術交流為青年學子提供了一個思想碰撞的舞臺,培養了求實、求真、嚴謹的學術精神,提升了學術修養。他希望北京師范大學的學術文化節能夠越辦越好,也衷心地希望中國教育強國夢、教育學科的夢想以及教育學者的夢想都能夠成真。北師大教育學部學生代表吳加奇表達了對學術文化節為同學們提供聆聽教師指導、促進師生交流以及同學間溝通的良好平臺的衷心感謝。
在“鏘鏘三人行——‘改革,反思,發展’我的教育夢”主題座談會上,首都師范大學副校長孟繁華教授、北京大學教育學院副院長閻鳳橋教授、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分黨委書記褚宏啟教授與同學們分享了他們的求學和工作經歷、作為教師和科研工作者的責任,以及對教育改革的思考,并分別闡述了自己的教育夢想。
一、漫漫求學路
三位教授分別分享了他們曲折、坎坷的求學和工作的經歷,以及在求學經歷中印象最為深刻的事。
針對本次文化節的討論主題,孟繁華教授感言,相比以前,20世紀七八十年代是個充滿夢想的年代,而現在是缺少夢想的時代。孟教授回顧了自身的坎坷求學歷程:專科出身,沒有學位的研究生求學生涯,但是每天仍然充滿活力,學習是一件很開心的事情。曲折求學路上記憶最為深刻的事情莫過于自學英語了,尤其是在當時學校不開設英語課程的情況下,他每天早上都堅持聽北京人民廣播電臺的英文廣播講座,堅持自學英語,包括后來考研究生、考博士生,英語的學習完全靠自己自學,漸漸養成了自學的習慣,這樣的奮斗歷史讓孟教授印象深刻。
閻鳳橋教授表示80年代的物質財富和精神生活是貧瘠和匱乏的,求學在當時處于一種饑渴的狀態。閻教授回顧了自己在北京的32年學術生涯,最令其印象深刻的是在北京師范大學第一屆高等教育管理班兩年的學習經歷,因為其間發生了一個很大的轉變,那就是他的研究方向從工程教育領域轉到了社會科學教育領域。其次是現在所在的工作單位——北京大學的18年求學(3年博士)和工作經歷(15年),他認為北大是個有底蘊、有財富、有大師,可以吸收其他學科的思想的一個地方。
聽完兩位教授的回憶,褚宏啟教授坦言自己的求學路可謂最為曲折,中專到大專到研究生,再到博士求學,一步一個腳印,都記載著自己的奮斗歷史。他談到求學歷程中的兩點,印象極為深刻。一是特別懷念80年代的學生時代,那時候的人非常健康,非常向上,非常樸素。人只要有顆童心,青春就長在。二是談到自學,褚宏啟教授始終覺得很驕傲,他認為自學是一種最有效學習方式,每個人應該有自己的計劃,尋找最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
二、師者,傳道授業解惑者
三位嘉賓都是教育領域德高望重的名師,那么三位教授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有什么可供分享呢?
褚宏啟教授認為教學給他的最大的啟示就是教學相長。他覺得教書過程中受益最多的可能是教師,所以他很感謝一起參與討論問題的學生。他相信每一個人的潛能都很大,可能我們還沒有把它充分地挖掘出來。教學當中最大的樂趣是把學生的潛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出來,讓學生的自主性和主體性得到充分的發揮。
閻鳳橋教授意味深長地說:“師生之間的關系就是平常的關系,但又不太平常,即師生需要在學習過程中構成一種雙向的責任。”他理解的師生關系特別簡單:只要教師把作業判好,把論文改好,對學生有一種負責任的態度,學生就會滿意。
孟繁華教授則認為教育是潤物細無聲的一個過程,反對教育工程化、教育事業項目化。教書育人是一個長效的、漸進的過程,教育伴隨著一個人的終身成長。因為作為一個老師來說,跟學生接觸的時候是最快樂的,很容易產生成就感。
三、教育科學研究者
大學教師集教育者、研究者和知識分子三種社會角色于一身。科研是提升教師教育水平的有效途徑之一,學術生活是大學教師完整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一位教師不能開展學術研究,不能以追求學術的精神去從事自己的工作,那么,他與大學是格格不入的,因為大學教育具有學術性質和研究特性。三位教授從最初的研究點到現在,研究領域發生了什么樣的變化?為什么選擇這樣的研究領域?其中面臨著怎樣的機遇和挑戰呢?
閻鳳橋教授表示個人研究領域的選擇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可能源于工作、課題或者交流項目。比如說你要參加課題,需要做一些輔助性的工作,久而久之,研究就會深入或拓展。閻教授回憶了自己對私立教育的研究就是源于當時參與的一項國際交流與學習。他強調,強并不是選擇學術研究選題的唯一標準,相反,弱的東西它也有學理性可以探討。當研究不斷地積累,包括時間的積累和知識的積累,到一定程度時,別人就會對你的看法發生變化。事在人為,沒有預先設定的一個東西,只要堅持了下來,就一定能夠做到。
孟繁華教授感慨現在的研究選題已不再是循著個人興趣,而是根據國家和社會的需要,且研究主題不斷地發生變化。研究領域具有工作導向性,教師教育和教育政策是首都師范大學教育研究的主要方向,因而自己的研究點集中于教師教育,其他領域就相應地被壓縮了。
褚宏啟教授反思自己研究的東西比較雜,碩士、博士期間是學習外國教育史,后來由于教學需要轉而研究了一段時間的教育法學,教育法學讓他形成了一些法學思路:從權利、義務、責任、程序的視角來思考問題。后來出任北師大教育管理學院院長,轉而研究教育管理。主要是宏觀研究,從學習教育史,到研究教育法、教育管理以及教育政策,學科是同源的,它們的邏輯起點都是非常現實的——教育利益。教育夢想則是非常美好的,比如說教育公平、學術自由,但是教育利益和這些是割裂的,認識論的方法(研究范式)構成了二者之間的橋梁。
四、高校的領導者
三位教授不僅在學術上造詣精深,同時也是成功的領導者,為所在單位的教育工作作出了重要貢獻。那么,他們對教育改革發展有什么看法?
孟繁華教授擔任首都師范大學教育學院院長有10年之久,從他身上感覺不到一絲的職業倦怠,何也?孟教授透露有一種力量在支撐著他,那就是激勵的力量。首都師范大學的主要科研領域是教師教育,為北京市基礎教育服務。首都師范大學創建了合作共同體,建設了一種實際取向的教師教育新模式,得到了習近平總書記的關注和教育部的大力支持,這種鼓勵激發了作為教育者的工作熱情。
褚宏啟教授談到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的夢想——創建世界一流教育學科時指出:“我們要關注生命的價值意義,關注過程。” 大學和政府要保持適當的距離,智力和權力要保持一定的距離,智力不能向資本靠攏,也不能向權力靠攏。所以希望教育學部在爭當教育學科第一的同時保持自身的自由,有實現自治的決心。
閻鳳橋教授對褚教授的話表示贊同,并回顧北大盛極一時的學術自由史。蔡元培當校長時就曾說過,想要當官的話就不要來北大,要想做學問就來北京大學。從蔡元培、胡適當校長,都一直和政局保持一定的距離。雖然現在學術行政化的批評聲很大,但是讓學者們感到寬慰的是當國家的政策下到學校領導這個層面的時候,都會有一個溫和的詮釋。教育決策者的學識水平和基本素養較之以前都有了顯著的提升,這樣北京大學的學術自由精神——兼容并包、學術自由、獨立精神得以延續下去。最后閻教授給年輕的學者提出了一些建議:進入社會后,可能會遇到各種的問題如發表論文、申請項目、評級別、評獎等,失敗的時候一定不要氣餒,記得給自己找一點安慰。信念就是最大的支持,只要跟著自己的心意走,就一定能做出來真正的學問。
五、話教育改革
三位教授都親身經歷了中國的改革開放。中國的發展之路其實就是改革開放之路,教育的發展之路亦是如此。三位教授分別從自身的經歷分享了對教育改革的回憶,總結了一些寶貴的經驗。
孟繁華教授指出中國的教育改革中有三個很重要的節點,分別伴隨著三個重要的教育文件的頒布。第一個節點是1985年頒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第二個節點是1993年頒布的《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第三個節點是2010年頒布的《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這三個文件是中國教育改革史上具有標志性意義的文件,但可惜的是其中很多內容都沒有實現。孟繁華教授將這種現象巧妙地比喻成“燒開水效應”。所謂的燒開水效應就是把水從80度加熱到120度。常溫常壓下,把水加熱到100度沸騰很容易,但是再往下燒,其結果就可想而知。比如說教育改革中教育投入要達到GDP的4%至今仍未實現,改革的上半場往往很精彩,但是下半場就沒戲了,虎頭蛇尾。
褚宏啟教授在談到教育改革問題時,指出教育方面的問題不單單是教育本身造成的,而是和整個的政治體制有著密切的關系。中國社會可以解釋為權力和權利的關系,即權力對權利的擠壓太深,政府始終是教育改革和社會發展的動力。當前政府的權力過大,過去是苛政猛于虎,現在是勤政猛于虎也。大學和政府的關系到底怎么處理?研究者和決策者的關系怎么處理?現在,行政官員被妖魔化了,中國最聰明的精英集中在這里,他們對有些東西的理解遠遠要高于學者。所以學者要以一種清醒的態度,一種保持距離的態度,要讓權力理性化,必須運用智力和理性去改變權力的指向,讓權力更好地造福社會,而不是讓其橫行霸道。所以政府權力的理性化是教育改革發展的關鍵。
盡管我國高等教育備受詬病,但是閻鳳橋教授從國際教育學者的視角傳達了國外學者對我們的高等教育評價——中國的高等教育發展勢頭非常好。國外高等教育研究者如加拿大國際比較教育界的著名學者許美德教授,長期研究中國高等教育,一直堅持從正面評價中國高等教育。哈佛大學東亞中心的主任威廉·科比在嘆息德國的高等教育是落日黃昏的同時大贊中國高等教育的良好發展勢頭。閻鳳橋進一步分析指出,國家的政治體制、經濟體制要改革是教育發展的先決條件,因為教育不可能超越這些基礎性的東西得到一個突變。教育改革要基于社會改革,這兩者之間是相輔相成的,經濟體制和政治改革之后會給教育體制帶來一個光明的前景。人的思維層面最寶貴的東西是自由,沒有自由的時代是一個殘酷的時代。美國的高等教育體制在世界上被認為是一種比較好的體制,因為分權制的政治體制使得高等教育得以市場化,學校享有充分的自主性。實踐證明,加強學校的自主性是未來教育改革的方向。
六、我的教育夢
人最大的資產就是擁有希望,懷抱夢想。如果說擁有夢想只是一種智力,那么實現夢想才是一種能力。孟繁華教授認為教育應立足當下,聚焦眼前。而自己目前最想做的是將首都師范大學的教育事業辦好,為北京市培養適應未來基礎教育發展需要的優秀教師。褚宏啟教授從教師本位出發,高度概括了其當前工作的兩大主題:把因材施教進行到底和讓生命活得更加舒展。閻鳳橋教授在談到教育夢想的時候給在座的年輕人提出了三點建議:第一,教育要讓人感到快樂,符號性的東西少一些;第二,希望大家都能夠按照自己的良心去做事,在工作中不違背自己的心愿,達到一個心情舒暢的狀態;第三,培養批判性思維,因為當你有了批判性思維之后就有了一種理性,就有了反對盲從的力量。
三位教授分別回顧了他們的學習和工作經歷,以及過程中的一些反思,從生活世界到教育夢想談到了一些教育熱點,也寄予我們積極的期望。每個人的生命都是一只小船,夢想是小船的風帆。夢想造就軟實力,希望每個人心中都有夢,都能夢想成真。本屆論壇為廣大學子提供了良好的學術交流平臺,深受同學們的歡迎,激發了大家為夢想而奮斗不止、共筑教育夢的決心!
(作者單位: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
(責任編輯:何義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