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北京市海淀區的西北部,湖水之畔、濕地之旁,有一所平凡而美麗的農村小學——上莊中心小學。學校擁有將近20%的本地農村學生和超過80%的農民工隨遷子女,生源一般,師資水平一般,好像沒有什么需要特殊關注的地方。但深入其中,我們就會發現她的獨特之處:這是一所將“愛”貫穿所有教育環節的學校,以“愛”的教育,激發師生愛的情感,喚醒師生愛的行為,營造人與人、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幸福家園。這里的教師平和、詩意,這里的學生樸實、快樂,平和快樂的師生使學校充滿了家的氣息。
特色之一:科技與人文并重的校園物質文化
校園物質文化是校園文化的物化形態,是隱性育人方略所依托的重要載體。上莊中心小學的校園設計既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又蘊涵著豐富的科技內涵,將科技與人文這兩個現代文明的重要支柱完美地結合起來。
布局合理的校園內部區域結構
為保證學生學習生活便利、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學校將校園劃分為教學、活動、實踐三個功能區。教學區以“靜”為基調,環境設置沉靜、平和,適宜學生潛心讀書;活動區以滿足學生休息、游戲需求為目標,設有操場、廣場、棧道等較為開闊的游戲區和藤蘿架、花池、草坪等休閑區;實踐區則依據學校育人目標和校本課程需要,設有田園、果園、氣象站和少兒駕校,為學生開展各種實踐活動提供方便。三個區域保持適當距離,互不干擾,相互配合發揮育人功能。
蘊涵“愛”的感染力的校園景觀
校園中最醒目的是作家冰心的雕像,雕刻著冰心老人的名言“有了愛就有了一切”,雕像與愛心石、智慧石、校徽和校訓一起彰顯著學校的辦學理念——愛。上莊中心小學以“愛”為辦學理念,就是要讓所有師生都能夠感受愛、珍惜愛、釋放愛,擁有愛的力量、懂得愛的真諦、實踐愛的行為。
引發學生歸屬感、責任感的環境布置
學校的每個景觀都有自己的名字:“慧心石”“同心椅”“連心石”“開心小座”……這些獨具匠心的名字都是學生自己發揮想象得來的。提起校園的各種景觀,每個孩子都是一臉燦爛的笑容,從中可以感受到他們對學校的喜愛、歸屬感和自豪感。
在教學樓大廳右側的墻上,懸掛著兩塊大大的展板,上面分別是“我最喜歡的班主任教師”“我最喜歡的科目教師”,展示的是學生選出的最喜歡的教師。教學樓中,隨處可見的是學生的作品:墻上固定有專門的相框,里面嵌著學生的繪畫和書法作品,有一間教室的墻上、桌上、柜子上,貼滿了學生的各種作品……所有的這一切,無不向我們訴說著學生是校園的主人,在這里,他們的意愿獲得尊重,個性得到發揮,風采盡情綻放。
貼近生活的學生實踐區
校園南側設立了氣象站、農夫果園、農心田園、少兒駕校訓練場等實踐區。在氣象站里,同學們每天觀測、記錄天氣變化狀況,并及時向全校師生發布;在農心田園里,學生澆水、除草,體會種植的樂趣和豐收的喜悅;在少兒駕校,學生學習法律知識,樹立規則意識和守法意識。一系列的實踐活動讓學生觀察、體會自然生長規律和氣候環境變化,體會人與自然和諧的重要性與必要性;掌握社會規則,體會人與人和諧發展的重要性。
上莊中心小學的校園文化,融入地域特色,詮釋著自然和諧的價值取向,讓學生的科學素養和人文精神同時得到培養和熏陶,發揮著潛移默化的育人功能。
特色之二:滾雪球式前進的德育體系
大目標、小步子的德育實施策略
良好的學習、生活行為習慣對學生的成長和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鑒于家長忙于生計,不能在培養學生的良好習慣方面提供更多支持,上莊中心小學堅持把養成良好習慣作為學校德育工作的主線,采用大目標、小步子的實施策略,提高德育的實效性。
學校依據將抽象的德育目標分解成貼近學生生活的小目標,將概括化的德育內容轉化為具有操作性的行為規范,同時,靈活應用維果斯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將每個小目標和行為規范都設置在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內,讓孩子們付出努力就能達到階段目標,獲得即時激勵、強化。學校依據確定目標—明理導行—監督檢查—評價激勵的德育實施步驟,完成一個階段目標就鞏固一個,再以此為基礎提出新的發展目標,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生活等行為習慣。
融入生活的德育氛圍
德育生活化是理論界倡導的一種新的德育理念,即德育應該從受教育者的實際生活出發,讓其通過對生活的體驗來理解社會的道德要求。上莊中心小學不斷踐行回歸生活的德育理念,德育內容貼近學生生活實際,形成了生活化的德育實施方式。
(1)重視校園環境的熏陶作用
學校優化校園環境,營造積極健康的輿論環境,勤奮進取、團結友愛的生活環境,使學生通過耳濡目染形成良好行為習慣。在每個行為培養階段,學校都會宣講養成教育的具體目標、內容和行為要求,在明確培養重點的基礎上,通過LED屏播放行為示范圖片,在樓道里張貼養成教育的宣傳畫,并配以學生喜聞樂見的小歌謠,供學生在日常學習生活中學習和傳唱。同時,針對學生日常行為中容易出現的問題和不斷涌現的好人好事,利用廣播與大家進行討論、交流。交流內容貼近學生實際,又是用學生自己的語言說身邊的故事,很容易引發學生的共鳴,起到引導、示范和提醒的作用。
(2)打造家庭、學校、社會融通的德育網絡
學校通過各種活動把學校與社會、家庭聯合起來,形成教育合力,使孩子們在不同環境中言行一致,提高德育實效。多年來學校開展了一系列以“愛”為主題的教育活動以及教師節慶祝活動、六一兒童節慶祝活動、重陽節游園活動、好家長評選活動、磨豆腐、開心農園等社會實踐活動。在活動中,潛移默化地幫助學生了解愛的真諦,踐行愛的行為。
“敬老教育”是學校德育的重點,也是家、校、社會協作的系列教育活動。首先是“老少一堂話重陽”活動,重陽節那天,學生把父母、祖輩一起請到學校,進行尊老聯歡,活動形式每年創新,不變的是溫馨的氣氛和其樂融融的場面。寒暑假的時候,開展敬老章雛鷹爭章活動;學生不定期地到敬老院開展志愿服務;與家長合作,在日常生活中培養孩子關心、尊敬老人的行為習慣。持續的教育活動使學生逐漸將敬老愛老內化為自己的道德品質和行為準則,很多家長都反映,孩子們變得懂事多了。
特色之三:聚焦人、自然、社會和諧發展的校本課程
體現科技傳承與自然規律的“二十四節氣”課程
農歷二十四節氣具有很高的農業歷史和中華傳統文化研究價值,學校將其作為校本課程予以開發,源于對生源、地域和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的思考。學生來自農村,對二十四節氣卻沒有深刻的理解,增加這樣的課程內容,可以使學生了解二十四節氣這項優秀文化遺產,感受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豐富他們對人與自然的認識;培養學生愛勞動、珍惜勞動成果的品質和環保意識。
“二十四節氣”校本課程的開發過程,是教師、學生合作開展行動研究的過程。師生共同合作,收集各學科有關植物的內容信息,在校內實踐區開展種植活動,豐富各學科的植物類課程資源;了解本地常見農作物,進行農作物種植活動;開展花卉和苗木的種植活動,進行專題研究;編制校園實踐基地的開發資料,逐漸豐富和積累課程資源。
經過艱辛的探索與實踐,“二十四節氣”課程已經成為學校的特色課程。隨著校本課程的開發,教師的專業能力逐漸增強。教師的信息搜集能力、研究能力、合作能力都有了一定的提升;學生通過參與課程研發與實踐,環保意識、勞動能力、合作能力、研究能力和研究意識都有很大的提升。
追求人與社會和諧的“少兒警校、駕校”校本課程
“少兒駕校、警校”校本課程的開發與設計的初衷是為了讓來自農村的孩子接受交通規則的教育和行為習慣的培養,使他們盡快適應、融入當地的生活和學習。課程包括基本的交通標志、交通規則的學習,校內、外實踐基地考察、調研和實踐體驗,少兒警校的隊列訓練、規則學習,小警員體能和素養提升等內容。學校專門建設了少兒駕校場地,添置了少兒駕校車輛和各種設備,以方便課程開展。隨著課程的逐步成熟,學校發現了這門課程更高層次的教育價值,學生不但養成了規則意識、公民意識,還逐步形成了尊重生命的意識,尊重自己的生命,尊重他人的生命。
特色之四:嚴謹扎實的師資培養模式
上莊中心小學通過不斷創新,逐步形成了集校本培訓、校本教研、校本課程開發于一體的師資培養模式。其中,“識規律、學好字、教好學”的校本培訓,嚴格貫徹“以學校為本”的培養宗旨,最能體現學校的師資培養特色。
學校調研發現,很多教師寫字不夠規范、美觀,而小學教師的寫字基本功直接影響學生的習字效果。為解決這一問題,學校專門設計了“識規律、學好字、教好學”的校本培訓與校本教研活動,具體的實施模式為:課堂診斷—專家培訓—作業指導—階段考核—教材編寫—例字書寫—學生書寫指導。一方面聘請專家定期入校講座、聽課,進行課堂診斷和作業指導;另一方面通過階段考核,降低教師的倦怠感;同時,采取團隊合作和同伴互助的方式進行校本教材編寫和例字書寫,給教師創造研討合作的機會,激發教師的學習動機。
特色之五:真摯平和的人際關系
尊重、和諧的師生關系
學校每學期末都會組織學生評選“學生最喜歡的好老師”,并請當選的教師撰寫總結、反思,集結成冊。好老師的標準是在廣泛征求學生意見的基礎上擬定的,體現了本校學生最希望教師具有的特征——良好的專業素養和對學生的愛。好教師文集則要求教師依據自己的親生經歷撰寫,重在對師生交往的總結和梳理。這種評選加總結的教師評價模式,既是對教師的激勵,也是對教師行為的引導。通過這種恰當好處的引導和激勵,學校普遍形成了相互寬容、尊重、欣賞的師生關系。
高山流水般的同事情誼
“一位好校長就是一所好學校”,這句話經常見諸于報端,耳聞于會議,踐行于學校,毛校長就是這樣一位引領學校不斷前行的好校長。沒有激昂的口號,沒有豐厚的物質激勵,毛校長不僅用自己的教育理念帶動了學校發展,更將其對詩歌的愛好傳輸給了全校師生。翻看《指間情緣——教師短信集》,閱讀教師們一首首互相唱和的美麗詩歌;走入學校,欣賞師生自編的校園歌謠,我們仿佛找到了古人那種高山流水覓知音的感覺。
美麗的上莊中心小學,通過全體師生的不懈努力,營造出了蘊含大愛的教育氛圍,這種愛彌散于校園之內、教師之間、學生之中,使教師愉悅幸福,學生健康快樂!
(作者單位:北京市海淀區教育科學研究所)
(責任編輯:何義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