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城鄉教育一體化的深入推進,開展農村新教師城鄉一體化培養,已成為農村新教師入職培養的必然趨勢。農村新教師城鄉一體化培養的目標定位是對農村新教師城鄉一體化培養的本質定位,決定了城鄉教育一體化對新教師培養的質量要求和標準,也是城鄉統籌培養區別于城鄉分割培養的重要依據。然而,現實中農村新教師城鄉一體化培養的目標定位還有待進一步思索,以明晰農村新教師城鄉一體化培養的動因、目標定位的現實困境,并在此基礎上合理定位,力促農村新教師的培養對于城鄉教育一體化發展的適切性。
一、農村新教師城鄉一體化培養的動因
農村新教師城鄉一體化培養是在城鄉一體化背景下,為了推動教育一體化而產生的。它不僅依存于城鄉教育一體化發展的內在動力,也是農村學校和農村新教師應對城鄉教育一體化發展的必然選擇。
1.城鄉教育一體化發展的客觀要求
城鄉教育一體化是指從城鄉社會整體出發,通過整合和優化城鄉教育資源,使城鄉教育優勢互補、共同繁榮[1]。當前,農村教育是城鄉教育一體化發展的短板。長期以來,受城鄉二元結構的影響,城鄉教育發展存在著明顯的差距,因而城鄉教育的一體化發展,重點是要加強對農村教育的改革與發展。這既是城鄉教育一體化發展的重要內容,也是促進城鄉教育融合發展、不斷縮小城鄉教育差距的重要手段。唯有如此,才能將城、鄉擺在同等的地位,才能真正統籌城鄉教育發展,以城帶鄉,以鄉補城,推進城鄉教育一體化。教師是教育之本,發展教育須優先發展教師[2]。城鄉教育一體化發展,要求城鄉教師一體化發展,這就對農村教師的發展提出了新要求。
2.農村學校發展的現實需要
學校要發展,關鍵是教師。教育的城鄉一體化發展促使農村學校辦學條件現代化的同時,更呼喚教師要具有現代教育素養。長期以來,農村學校骨干教師數量不足,教師的專業水平和教學能力與城市相比存在較大差距,農村教師的專業成長不僅缺乏專業引領資源,而且還面臨著課務繁重、培養經費短缺等諸多問題,農村學校成為區域城鄉教育一體化發展的瓶頸。如何有效破解城鄉教育一體化發展中的瓶頸,是提升農村學校辦學水平的當務之急,這既是城鄉教育一體化發展的迫切需要,也是農村學校自身發展的現實需要。農村學校的發展需要一大批優秀教師的支撐。
3.農村新教師專業成長的必然選擇
入職階段是教師專業發展的關鍵階段。在入職期間,新教師能否獲得有效的專業提升,直接影響著他們的職業傾向及其專業發展模式,進而決定他們將成為什么樣的教師。如何有效激發新教師專業成長的潛能,培養教師具備開闊視野、先進理念、扎實技能,加速新教師的專業成長步伐,單靠農村學校的力量顯然是不夠的。教育的城鄉一體化發展為教師專業發展提供了新機遇。在城鄉教育一體化發展背景之下,充分利用城市學校的師資力量、教育理念及管理等優勢,營造良好的培養氛圍,加強對農村新教師的培養,優化他們的成長過程,既可消除新教師在農村學校專業發展滯后、個人成長緩慢的弊端,又可不斷激發教師成長的新動力,促使新教師的成長更具可持續性。
二、農村新教師城鄉一體化培養目標定位的現實困惑
城鄉教育一體化背景下,農村新教師城鄉一體化培養的目標定位面臨著“城市傾向”“農村取向”和“城鄉各半”的現實困惑。鑒于農村新教師培養對于城鄉教育一體化發展的重要性,審視這些困惑,以明晰各自的合理性與局限性,為其合理定位提供參考借鑒。
1.城市傾向
長期以來,教育在城鄉對照中差距明顯。城市聚集了大量的優質學校,而農村則以薄弱學校居多。城市學校優秀教師多,教科研氛圍好,有助于新教師零距離地體驗和學習優秀教師先進的教學理念、高超的教學技藝;而反觀農村學校,名優教師少,教科研水平低,而且教師編制緊缺,教師工作量大,難以形成有利于新教師成長的良好氛圍。在城鄉教育反差之下,城市優勢的凸顯,反襯出農村的弱勢,并直接體現在培養“共同體”中城、鄉角色的不對等。借力城市的優勢來培養新教師,進而帶動農村學校的發展,這確實是農村新教師城鄉一體化培養的初衷所在。但面對強勢的城市,農村原本不多的話語權也逐漸消逝,也許這樣更有利于城市在教師培養中大顯身手,但長此以往,不僅致使農村越來越弱,也會使其對城市的依賴日趨增強,城市的“一枝獨秀”使得新教師城鄉一體化培養過程中“城市傾向”明顯。
不僅如此,城市學校在培養農村新教師的過程中,往往會沿用已有的經驗模式,從自身的優勢和不足來分析農村的優勢和不足,而并沒有審視農村學校的應有特質和發展現實,探尋農村教師發展所需。由于脫離了農村教育環境,致使培養目標“城市化”,“以城帶鄉”儼然已變身為“以城代鄉”,偏離了農村教育的發展方向。農村新教師的成長不僅需要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扎實的專業技能,但撇開農村教育的發展實際,而僅以引領者的姿態復制城市教師的培養模式,將農村新教師培養成為“城市”教師,并且在日后的教育教學中顯現其城市本色,這對于農村學校的發展、農村孩子的成長無疑是不公平的,畢竟城鄉的教育教學環境、學生的知識背景和能力水平差異很大。
2.農村取向
農村新教師城鄉一體化培養,由于培養的對象是農村新教師,因而其培養目標往往會定位于培養農村的優秀教師。教師的成長是動態的,也是持續發展的。作為新教師培養階段的第一步,培養農村的優秀教師的定位,本身并無不妥,若沒有此鋪墊,那么城鄉一體化培養新教師就成了“無本之木”。從這個角度來看,“農村取向”的目標定位確有其合理之處,但若以此作為整個培養過程的目標,卻又“以點概面”了,有將農村新教師的未來固化于農村之嫌。將農村新教師的培養僅限于適應農村的發展,而限制了他們的多元發展,不僅會造成培養的滯后性,更為嚴重的是使得許多原本具有遠大抱負的教師的銳氣日漸消減。這既不利于新教師的成長,也不利于農村學校的發展,進而阻礙城鄉教育一體化發展進程。
事實上,由于城鄉有別,要求農村教師長期留在農村,是對農村教師發展的不公平,也是不現實的。更何況一體化的教育發展強調城鄉教師的交流與互動,這勢必又使農村教師有更多的發展機會。農村教師既可長期留在農村,為發展農村而培養人才,也可流向城市,為城市的發展而努力。另外,“農村取向”的定位也易使在實際培養過程中,因為培養的是農村教師,不管其優秀與否,在培養過程中往往以農村夠用、適用為原則,在培養的標準、規格上會較之城市而降低要求。如若這樣,那么在農村新教師培養過程中城市學校的優勢就難以得到充分發揮。這既是對現有優質資源的浪費,也不利于發掘農村學校潛在的主體性,不能給農村教育的發展帶來更多、更為長遠的效益。如此一來,農村教師的成長依然緩慢,農村學校的發展依然滯后,城鄉教育差距并沒有得到有效改觀。
3.城鄉各半
當前,教育的城鄉一體化發展并不意味著城鄉教育的一樣化。無論是城市傾向還是農村取向,仍無法擺脫“城鄉分治”的培養思路,從長遠來看都不利于農村教育的發展,難以適應城鄉教育一體化發展的形勢要求。城鄉教育一體化的背景下,對于農村新教師的培養,既要考慮其服務農村的必要性,又要考慮到教師的發展與流動,為此,將“城市傾向”和“農村取向”折中,提出“城鄉各半”的培養定位,統籌城鄉學校優勢資源,對新教師開展“半對半”培養。在培養時間上,新教師一半時間在城市學校培養,一半時間在農村學校實踐;在培養內容上,城市學校以培養教育教學技能、先進的教學理念為主;農村學校則主要從對農村教育環境、農村學生的特點了解等方面入手,讓新教師明確“鄉土教育”所需,增強教育教學的針對性[3]。
但“城鄉各半”培養在實際操作中易使城鄉學校在明確分工之后“各管一段”,各行其事,相互缺乏銜接。一方面,城市學校以教育教學技能培養見長,但其所傳授的教育教學技能及理念的轉化是否適宜于農村孩子和農村的教育教學環境,則不得而知。換句話說,對農村新教師而言,城市學校給予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在實際操作中稍有不當,即會遭遇“水土不服”之尷尬,進而導致部分優質資源的閑置。另一方面,若農村學校又僅從自身的角度來培養新教師,以激發新教師對農村教育和農村孩子的熱愛之情,則會降低新教師對教育教學技能掌握的鞏固程度。“城鄉各半”看似用“一體化”的視角來統籌城鄉教育發展,而實則仍是將城鄉分別對待。若是這樣,城鄉共同培養的新教師也只是一半是農村一半是城市的拼盤組合,而非一個城鄉相互融合、滲透的整體。
三、農村新教師城鄉一體化培養的目標定位
針對農村新教師城鄉一體化培養過程中存在的困惑,城鄉學校應基于城鄉教育一體化對于農村教育、農村學校及農村新教師成長的現實與需要,立足于農村的教育環境,著眼于農村新教師的發展,凝力于城鄉教育一體化發展,培養既具有鄉土特色,又有扎實專業素養的城鄉兼宜的優秀教師。
1.立足于農村教育的環境
鄉村教育不僅僅是作為以城市為中心的現代教育體系的參照和延伸,鄉村教育本身亦可作為現代性的精神資源而進入現代教育整體框架之中[4]。教育本身與社會環境緊密相連,要準確解讀農村教師的專業發展,離不開具體的教育環境。在新教師培養過程中,只有了解農村社區的特點,結合農村教育的環境、農村學生的發展特點等,才能使培養的新教師適宜于農村,教學與社區發展的需求也才能更為和諧。正如杜威所言:“我們從來不是直接地進行教育,而是間接地通過環境進行教育。”[5]農村學校受地理環境、經濟發展、文化底蘊以及留守兒童等諸多因素的制約,在教育教學方面與城市存在諸多的差異,如若在新教師培養方面,撇開城鄉教育的具體環境差異而搞城鄉培養模式的“一刀切”,勢必會造成培養目標方向的偏離,致使新教師的培養并不能為農村教育發展所用,進而背離了城鄉一體化培養的初衷。這是對當前農村教育發展的一種資源浪費。
因此,城鄉教育一體化下對于農村新教師培養的目標定位,務必要結合農村教育實際,將新教師的培養植根于農村日常生活環境之中,立足于日常教育教學經驗基礎之上,在真實的農村教育教學實踐中,促使專業發展歷經反復檢驗、沉思與發展,培養農村新教師了解農村、熟悉農村、洞悉農村社會發展的動態、趨勢和對教育工作的需求。農村新教師培養的目標定位應以培養適應農村基礎教育發展和改革需要的高素質的教師為基本取向,培養的農村教師不僅要具備優秀教師的教育教學素養,還要具有對農村教育的熱愛和眷戀之情。
2.著眼于農村新教師的發展
教育的城鄉一體化是一個動態的發展過程,因而,作為教育發展最為關鍵因素的教師,其培養的目標定位也是不斷發展的。農村新教師城鄉一體化培養其目標定位在遵循教育自身規律的基礎上,要充分把握農村新教師的發展特點,為農村教育的發展,培養適宜于城鄉教育一體化發展但并非是固守于農村的教師,進而服務社會。這樣的目標定位,對農村教師而言,既要具備城市教師的專業素養,又要兼具一定的農村特色。一方面,必須掌握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嫻熟的教育教學技能;另一方面,更要懂得農村的教育實際,農村學生的生活與個性,以便將先進的理念與嫻熟的技能與之相銜接。
農村新教師的培養固然要為農村教育、農村學校的發展服務,以促進農村教育、農村學校的發展,這是農村新教師城鄉一體化培養的基本目標。但農村新教師之于農村教育教學,并不意味著其要一輩子留在農村,確切地說,與教師個體的發展相對應,此目標更多的是發展的過程性目標而非結果性目標。新教師通過在農村學校教育教學的歷練,了解城鄉一體化背景下農村教育發展的真實情形,同時要開拓視野,在有效借鑒和發展已有經驗的同時,明確自身努力的方向,增強發展的自信心,促使個體身心獲得全面發展。城鄉教育的一體化,促進了城鄉師資的互動與交流,因而,對于農村新教師培養的目標定位,不能簡單地將新教師的發展囿于農村,而應基于農村,放眼于城鄉教育一體化發展,以動態的眼光來看待農村教師的培養和農村教育的發展,提高農村教師素質,加快城鄉教育一體化的發展步伐。
3.凝力于城鄉教育一體化發展
城市與農村相融、質量與特色并重,是城鄉一體化新教師培養的目標追求。城鄉一體化培養搭建了城鄉共同培養農村新教師的合作平臺,一體化既是手段又是目標,以城鄉學校互動溝通、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為手段,以縮小城鄉教育差距,實現城鄉教育公平的目標。因而城鄉教育一體化是在一種結構性的框架下思考兩種教育的發展和責任,在一種動態性的框架下思考兩種教育的互動與互惠[6]。城鄉學校對新教師的培養不僅要發揮自身的優勢和特長,盡己所能培養新教師,而且城鄉之間更需要融會貫通,以保證培養資源利用的最優化。
不以城市主導與支配鄉村,不以鄉村襯托與點綴城市[7],凝力于城鄉教育一體化發展,既要充分發揮城市的優質資源,又要將農村教師固有的優良傳統充分挖掘并加以傳承、創新和凸顯,構建既面向現代化,又不失鄉土特色的農村新教師城鄉一體化培養模式,城鄉攜手共同培養城鄉兼宜的高素質的農村教師。一方面,城市學校要定期深入了解農村教育環境和農村學生的特點等,以保證對新教師的培養符合農村教育發展的需要;另一方面,農村學校除了讓新教師熟悉、了解農村教育、學生的特點之外,也要以先進的理念、嫻熟的技能來鞏固新教師的成長步伐,使新教師的培養既能適應于農村教學也能適應于城市教學,以契合教育的城鄉一體化發展需求。
此外,城鄉學校要以對農村新教師的培養為切入點,開展全面的合作與交流,不僅促使農村學校的內涵發展,縮小城鄉教育差距,而且推動城市學校的全面發展,形成城鄉學校的“良性互動”,最終實現區域城鄉教育的一體化。
該文是浙江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課題(12FC03YB)、浙江省教育廳教師教育科研項目(201230)、浙江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SB106)、浙江省衢州市“115”人才培養的研究成果之一。
參考文獻:
[1]郭彩琴.城鄉教育一體化的困境與應對措施[J].人民教育,2010(20).
[2]朱永新.教師是教育之本[N].中國教育報,2011-11-17(1).
[3]徐莉莉.一校兩區:新教師留城培養模式探索[J].中國教育學刊,2010(3).
[4]劉鐵芳.鄉村教育的希望是超越城市取向[J].青年教師,2009(6).
[5]杜威著,王承緒譯.民主主義與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25.
[6]褚宏啟.教育制度改革與城鄉教育一體化——打破城鄉教育二元結構的制度瓶頸[J].教育研究,2010(11).
[7]閆茂偉.城鄉一體化應以“良性逆城市化”為根本旨的[EB/OL].2011-6-13.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89658-454719.html.
(作者單位:浙江衢州學院教師教育學院)
(責任編輯:龔道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