憲法,是中國共產黨成立九十多年來奮斗歷程中一以貫之的政治理想,是經濟社會現代化進程中最為堅實的制度保障,是最為根本的國家共識。習近平總書記在在首都各界紀念現行憲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會上指出,我國憲法同黨和人民進行的艱苦奮斗和創造的輝煌成就緊密相連,同黨和人民開辟的前進道路和積累的寶貴經驗緊密相連,是我們國家和人民經受住各種困難和風險考驗、始終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的根本法制保證。
我國正處在可以大有作為、但又風險集聚的關鍵戰略節點,如何避免因觀念歧見而造成的行動沖突,如何防止因利益紛爭引發的對抗仇視,如何消弭冷漠隔閡而帶來的社會撕裂?在黨的領導下,堅定不移地推行依憲治國、依憲執政,實施良善的憲法政治,是最為根本、最可信賴的穩定性、權威性、合法性源泉。
然而,當前思想界存在一種傾向,主張憲政姓“資”而不姓“社”,主張施行憲法政治將弱化甚至動搖黨的執政根基,進而否定黨領導人民進行的恢弘憲法實踐,否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憲法政治制度,繼“市場經濟”、“人權”之后,“憲政”、“憲法政治”似乎成了新的敏感詞匯。這些主張,雖然大多出自未經法律思維系統訓練、并不從事憲法理論和中國憲法實踐研究的人,卻往往極具傳播效應,引起了廣泛的社會反響。
誠然,最早的憲法政治實踐發生在英國,美國更以“一個國家,一部憲法,一種命運”為與生俱來的驕傲,但憲法政治作為一套觀念體系、價值選擇和制度安排,依托于特定的社會環境,并始終根據具體歷史條件的變化而不斷發展變化。它可以發軔于西方社會,更可以成長、壯大于非西方世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憲法政治,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以中國社會作為立足點和歸宿進行理性建構和實踐探索的經驗總結、智慧結晶,記錄著中國人民探索、追尋憲法政治歷程的演變脈絡,昭示著我國社會發展的時代主題與未來走向。我們故而有這樣的疑問:簡單地否定、排斥、禁錮關于憲法政治的探討,是否真的符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發展需要?
因此,亟需對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憲法政治問題進行全面、深入、理性的探討。我們以“中國共產黨的憲法實踐”為主題,試圖集結思想界從事憲法理論、中國憲法實踐及相關學術思想領域研究的頂級專家學者最新成果,對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執政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的憲法政治思想脈絡、憲法理論研究構建、憲法實踐探索成果和經驗教訓做一系統性的梳理,真實地展現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國憲法政治全貌,體現思想理論界的主流聲音和思考方向。何勤華、王振民、張千帆、秦前紅、苗連營、陳弘毅、李林等學界名家泰斗欣然應約,在此集中呈現他們的論點識見。我們期待這樣的探討能破除喧嘩浮躁的淺見謬識,捍衛社會主義憲法的生命與尊嚴,并起到凝聚共識、正本清源之功。
——《人民論壇·學術前沿》
一個國家要走在世界最前沿,必須廣泛參考、研究各個國家的經驗和教訓,“擇其善者而從之”。我國憲法的發展和完善,也是同樣的道理。一個憲法觀念,一項憲法原則,在西方能夠實行幾百年,雖有小修小補,但大的框架、基本要素沒有改變,總有它的道理在內,不能視而不見、輕易否定。
——何勤華
應該做好組織規劃和頂層設計,把憲政建設當成科學問題,以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來對待。要有緊迫感和責任感,有時間表和路線圖,在較短時間內完成這項艱巨任務,并用憲法法律確定、穩定下來,然后保持長期不變。切不可患上“改革疲勞癥”,把改革的時間拉得太長,讓人感覺遙遙無期,失去信心。
——王振民
如果不能實現依憲執政,那么不僅憲法形同虛設,執政黨自身的領導地位無從保證。這是因為憲法規定了選舉和獨立審判制度;如果這些制度不能落實,那么人大代表無心履行立法和監督官員職責,也無從實現執政黨自身早已認同的“依法治國”和“法治國家”理念。
——張千帆
在堅持執政黨執政地位與人民當家作主的雙重考量下,一個合理的制度安排應該是由執政黨以適度的數量優勢和絕對的質量優勢,支配并領導各級人大,再由人大去產生、組織并監督其他國家機關。執政黨應尊重政府行政機關自主行政活動,不得干預司法機關獨立行使職權的活動。
——秦前紅
歷史證明,照搬西方憲政民主模式,包括三權分立、多黨制和議會制等,都不能真正解決中國的根本問題,是一條走不通的路。只有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建立人民民主的新國家,實行人民民主專政的國體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政體,才能從制度上保證人民當家作主的實現。
——李 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