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長期飛行,你會得到一張VIP卡,擁有這張卡后你可以進入VIP室,享受免費飲品和屬于你的安檢綠色通道。這聽起來非常合理,但如果帶著你的女兒怎么辦?
我曾經以“VIP會員子女是否辛受同樣的服務”做過暗訪,部分航空公司表示,金卡享受頭等艙休息室井可攜伴—名,而更多的航空公司則說,暫時不可以。
如果你帶著女兒和母親一起去登機呢?這個假設讓我把問題引向另一個層面——我們經常看大數據,通過數據猜測消費者的變化以提前預判市場,但我們往往以單一消費者為研究個體,這樣的研究是有失偏頗的。在眾多國家開始面臨人口基數問題的今天,企業品牌對數據的監控應該是以家庭為單位。
事實上,很多品牌做到最后都不了了之,很大原因是其產品戰略做得過于精細,而過于精細往往會造成過小的消費者基數,導致品牌缺乏充足的市場空間。而一旦將產品策略定義為“以家庭為消費單位”,那么產品的整體消費者總量將翻到現有的3倍(以三口之家為例)。
從“贏得市場”的角度看,“以家庭為消費單位”其實是改變了競爭的規則。要贏得市場最靠譜的就是增加確定性因素,讓高概率事件多次疊加以增加成功的機會。畢竟,一件事的成功概率如果是1%,重復做100次,成功概率將上升到約64%。
在家庭制消費中,不妨假設下,現在兒童用品如兒童牙膏、男性用品如洗面奶、女性用品如卸妝水,都是一個牌子。現在有三個品牌A、B、C。它們按上述次序,占有的市場份額分別為:A品牌45%、45%、30%;B品牌5%、50%、30%;C品牌50%、5%、40%。只比較兒童牙膏,C品牌是冠軍;只比較男性用品,B品牌是冠軍;單獨比較女性用品,C品牌還是冠軍MS397VDyc2C/LmGyRhtou6W4HXd+Shq1M6Otw0PF2tE=。以“家庭制消費”來換算呢?就有兩種算法:
一種是假設有100個家庭,每個家庭都包括一男一女一孩子,一共300個基數。那么A品牌的消費者總數就是120個,B品牌的消費者總數是B5個,C品牌是95個;另一種算法是,家庭成員全部使用一個品牌,那么則出現“最小數值決定結果”的現象(只要比較最小數即可),那么A品牌家庭集體使用最大值是30人,B品牌是5人,C品牌是5人。
從上述例子不難發現,從單一產品來看,A都無法排第一,而在家庭制消費模式下'A就是第一。所以“以家庭為消費單位”的第二個特點是,改變了市場競爭的規則,建立論新的對比系統。
從品牌忠誠度來看,“以家庭為消費單位”的產品戰略也更容易建立。家庭關系是_種出自本能的、帶有血脈特質的消費群私密關系,是人類社會中最基本的關系,這樣的關系是根本不需要培養的,也更難以抵荊。
簡單說,你可以選擇不聽從廣告對某類品牌的宣傳,但是你無法抵制你的妻子買下某個品牌的洗發水時,順便給你買了同樣品牌的洗面奶,以及給你女兒買下同樣品牌的檸檬味兒童牙膏。從這個角度來看,“以家庭為消費單位”更容易讓顧客群自主形成大規模產品消費。
從競爭者層面、替代品出現的維度來看,一旦以家庭為消費單位,那么產品的革新周期會變長。
用“質數”與“合數”去理解“家庭制消費”的產品革新,假設兒童牙膏的替代品是以每兩個月為周期更新換代,男性洗面奶的更新周期是3個月,女性卸妝液的周期為5個月,那么一個家庭要更換某個品牌的時間將出現在2×3×5=30(月)后。而一旦你的產品戰略涉及到家庭消費者的各個方面時,還會出現五個最小質數相乘的結果:2x3x5×7×11=2310(月)。換言之,一旦你成為一個家庭之選,那么替代品進入的概率幾乎為零。
基于此,“以家庭為消費單位”在抵抗競爭者和新替代品進入的層面,更加安全。
把“以家庭為消費單位”的觀念進行更深入的演繹的話,你的商業模式和產品戰略還可以創造出更多的價值。這里就有無限的想象空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