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截至2012年底,中國小微企業超過6000萬家,融資難問題,—直是小微企業發展路上持久的難題。另一方面,據相關資料顯示,2012年,我國可支配資產10萬美元以上的家庭數量超過300萬,全國民間資本總量已超過30萬億元人民幣。日益龐大的大眾富裕階層,迫切渴望著財富的保值增值。
如何解決小微企業的金融需求?又如何讓社會資本更加有效地投入到經濟發展中去?這是中國經濟發展史上的一道難題,同時,也是宜信公司創始人及CEO唐寧一直不斷探尋的“中國夢”。
信用生金
2000年,從華爾街歸來的唐寧站在闊別已久的祖國土地上,一幕幕過往不禁在腦海中重現。從北京大學數學系畢業后,他便遠赴美國研讀經濟學,學成后在華爾街DLJ投資銀行從事金融、電信、媒體及高科技類企業的上市、發債和并購業務。然而只有他自己知道,在內心深處,一直涌動著一股燃燒著的激情,在國內“干一些富有創新性和挑戰性的事情”——那是他最初的關于創業的夢想。
懷著這樣的夢想,在美國打拼5年之后,唐寧毅然歸國。在一家高科技公司擔任戰略投資和兼并收購總監,業務做得風生水起。經過6年的市場考察和模式研究,2006年,唐寧在北京創辦了宜信(CreditEase)公司,開始了創業之路。
作為國內首家P2P(個人對個人)小額信用貸款服務機構,宜信經營“信用”的商界模式早在幾年前就已經在唐寧的腦海中成型。
在華爾街工作期間,唐寧通過經濟學導師的介紹,結識了“小額信貸之父”尤努斯教授。在他所創辦的專門把錢借給窮人的孟加拉萊珉機構總部,唐寧被一組數據深深震撼了:這些一文不名、沒有任何抵押資產的窮人,還款率竟高達98%!那一刻,他第一次深刻地感受到,原來窮人的信用并不比富人差,而信用正是他們改變命運的重要財富。
在美國5年的工作經歷使唐寧意識到,信用是每個人至關重要的社會資本。然而在中國,占社會絕大多數的草根階層并沒有真正享受到他們本應擁有的信用價值。
于是,在借鑒國外P2P小額信貸模式的基礎上,他結合中國社會信用的實際情況,創新性地推出了小額信貸服務中介模式。“人人有信用,信用有價值”,這正是宜信理念的兩大基石。“如果說中國是一個造夢的地方,那我的心里也有一個夢想,那就是將國外先進的信用理念和模式引進中國,把信用帶給中國千千萬萬的老百姓,通過助農、助學、助工、助商實現信用的價值,幫助建設中國的社會誠信體系。”唐寧如是說。
獨創性的商業模式,讓宜信從創立之初便迎來了飛速的發展。7年中,宜信已在60多個大中城市和20多個農村地區設立了分支機構,員工數量逾萬名。由最初的P2P信貸服務平臺,成長為一家集財富管理、信用風險評估與管理、信用數據整合服務、小額貸款行業投資、小微貸款咨詢服務與交易促成、小額信貸助農平臺服務等業務于一體的綜合性現代服務業企業。
財富管理好伙伴
基于獨創的P2P模式,在7年的經營中,宜信的服務對象一部分是小微企業主、貧困農戶等高成長性人群,立足于滿足他們的信用價值和資金需求;而另一部分,則是提供資金來源的大眾富裕階層,通過ALHDROBavlKJXJC8i5UKqA==宜信,他們將錢借給信用良好的借款人,并獲取一定的利息收益。
隨著時間的推移,同時大眾富裕階層理財者們不僅僅滿足于單一的服務,開始向宜信尋求其他理財服務。在進行理財咨詢的過程中,宜信的理財師們常會接到一些投資者苦悶的傾訴:他們不知道手中的資產應該如何支配,不知道什么時候該買進何種理財產品,不知道自己在資產配置上存在著怎樣的風險……
國內大眾富裕階層在理財上的盲目性讓唐寧不禁想起國外的情形。他打了一個形象的比方:財富管理在美國十分普遍,對客戶而言就像家庭醫生。美國很多家庭都有家庭醫生,人們生病時會先去看家庭醫生,他會告訴你需要吃什么藥,或者去看怎樣的專科醫生。與之相同的是,理財也需要有專業的財富管理方面的“醫生”。
對比國內外在財富管理服務領域的現狀,唐寧急切覺得自己必須為這些迷惘的中國投資者做些什么。
“宜信希望把國際上先進科學的財富理念帶到中國,成為中國大眾富裕階層在財富管理方面的‘家庭醫生’,幫助他們長期有效地實現財富的保值增值。”
懷著做國內大眾富裕階層“財富醫生”的夢想,2012年,作為宜信旗下專注于從事財富管理的企業——宜信財富正式成立,專門為可投資資產在10萬美元到100萬美元之間的大眾富裕階層提供綜合性、系統化的財富管理服務。
借鑒國外先進的財富管理模式,并參照國內金融領域多年運作經驗,宜信財富以客戶需求為基礎,根--據客戶的風險偏好、財務狀況、家庭結構等因素量身定制理財規劃,將國內外優秀的固定收益類、公益理財類、股權類等理財模式和產品通過科學的資產配置帶給客戶,幫助他們實現穩定、安全的財富增值,幫助他們全面提升生活的品質。在宜信財富,大眾富裕階層理財者不僅可以獲得穩定的固定收益理財服務,同時還能擁有一個專屬于他們的財富管家。
公益理財新夢想
在普惠信用和財富管理為中國不同階層的人群構建起科學高效的財富通道的同時,唐寧開始考慮更深層的命題:怎樣讓財富真正帶來幸福?“在過去,國人對于財富管理的理解是,讓錢生錢,讓財富保值升值。但是,錢本身并不能帶來滿足感、幸福感。財富管理的責任不僅僅是幫助客戶贏得越來越多的財富,更在于幫助客戶提升個人和家庭的生活品質,從而得到更好的物質和精神滿足。”
他選擇了公益理財這一全新的理財方式作為從物質財富通往精神財富的突破口。單純的理財產品是為了獲得投資收益,單純的公益支出是為了幫助更多的人,而將理財與公益融合起來,在理財的同時實現對他人的幫助,在獲得財富回報的同時收獲精神財富,便形成一種全新的理財方式:公益理財。
幫助貧困人群改變命運一直被唐寧視為責無旁貸的社會責任。早在2009年,宜信就推出了公益理財助農平臺“宜農貸”。通過這個平臺,有愛心的出借人以2%的較低年收益可以直接將富余資金出借給那些遠在中西部地區需要資金支持的農村借款人,出借人和宜信均不以盈利為目的。
對于借款方,一筆幾千元的資金往往就能夠改變一個家庭的命運,而對于出借方,則在這種幫助別人的過程中,得到精神上的滿足。截至2012年,通過宜農貸平臺,已經有超過70000名愛心人士借資,資助貧困農戶6300多人,累計資助資金3100多萬元。這種以借貸方式的“造血式”扶貧代替捐贈方式的“輸血式”扶貧,實現了公益和商業的完美結合。
“宜信是一家具有社會責任感的公司。我們一直強調‘雙底線’價值觀,除了創造商業價值本身之外,更要通過創造社會價值、打造社會誠信體系,真正讓信用成為我們生產、生活的一個成功要素。人與人之間可信、敢信、能信、愿信。關于信用的夢想還會一直延續。”作為中國信用價值的“布道者”,唐寧說,這就是他的中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