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從教與學關系的變化、學習方式方法的變化、評析方式的變化三個方面闡述了學習課程改革理念應結合傳統的體育教學模式。
關鍵詞:教與學;學習方式;方法;評價方式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在世界范圍內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面對這一發展趨勢和現代社會對人才的要求,體育教學的指導思想也發生了較大的變化:突出以社會需要和學生發展為重點,以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為核心,培養的人應該是身體和心理健康、適應社會發展的、具有競爭精神的新世紀人才。現就學習課程改革,結合傳統的體育教學模式談一點體會與感想。
一、教與學關系的變化
體育教學長期以來以教師、課堂、教材為中心,強調教學組織的嚴密性,紀律的嚴格性,重視“三基”教學,重視教師的主導地位與作用。教與學的關系不是教師與學生的平等關系,而是指導與被指導,命令與服從的關系,這種關系滲透著教師的權威。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將各種技術、技能、理論與規則等強制灌輸給學生,這種統一教學和“注入式”方法導致教學方法的刻板,忽視學生的主體參與、內在需求和個性的發展。這種單一、被動的學習方法也抑制了許多興趣各異的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使學生的能力發展受到限制。
隨著社會的進一步發展,特別是素質教育的全面推行,我們更應該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而新課程改革中要求教學是一種溝通現象,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的關系是交互主體性的伙伴關系,教師要打破傳統的師道尊嚴,建立民主平等的教風,并且以學生為中心,做學生的知心朋友。教師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要由知識、技能的傳授者轉化為學生全面發展的指導者和促進者。教師要創設豐富的教學情境來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學習興趣,幫助學生確定適合自己的學習目標,并且找到達到目標的最佳途徑。要善于利用教學藝術和技巧,引導學生對體育教學內容積極思維和主動參與。為學生提供一個學生主體參與的課堂氛圍,提供場地、器材等各種方便。指導學生養成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交流彼此的觀念、理念,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見解和知識,分享學生的情感體驗和成功的愉悅,豐富教學內容,使教與學互相交融,求得教學相長。
二、學習方式、方法的變化
體育教學中,我們一直受到傳統模式的影響和應試教育的誤導,使得教學方法單一、枯燥、被動。具體表現為:課的結構分為準備部分、基本部分、結束部分三大部分,這種課的結構對課的幾個部分統得過死,從形式和內容上過分突出基本部分的作用,而忽視了其他部分的教育和培養作用,教師在實際操作中過分強調時間在各部分的合理分配,有時使教學過程流于形式,從而限制了手腳,雖然這種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夠保證課堂教學順利進行,卻使體育教師的思維方式受到束縛,教師的個性也受到抑制,成為照本宣讀的、機械的講授工具,從而影響教學質量。
體育技術動作的教學一般為教師講解示范、學生練習、教師糾正,并且強調技術動作的規范性,很少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活動與實踐來獲得知識,掌握技術、技能,這種教學方法限制了學生的思維和想象力,從而失去對體育課的興趣。
新課程要求改革教學方法來適應學校體育的發展。俗話說:“授之以魚,只供一日之食;而授之以漁,則終身受用無窮。”教師不僅要研究教法,更應該研究學法,要引導學生學會學習,讓學生成為學習活動的主人,教師則成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和合作者。當教師在傳授知識技能時,應將知識技能分解,從部分到整體有組織、有目的地顯現給學生。當教師在發展學生能力時,要盡量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活動與實踐來獲得知識,布置學生查閱資料,引導學生大膽闡述自己的觀點,并論證所獲結論的有效性。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教師還應多運用媒體教學,這種圖文并茂、聲像并舉、直觀、形象、動態變化的效果可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可以降低學習難度,增加學生自學能力。同樣,情境化、游戲化教學,可以寓教材內容于各種有益活動情境和游戲之中,創設具體而生動的場景,以激起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另外,教學組織也可多樣化,可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體質狀況、性格類型、體育能力等進行分層、分班教學,體現寬嚴有度,張弛適當,提倡和諧、靈活、寬松的課堂氣氛,鼓勵學生自我展示,讓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和操作實踐成為學生最主要的學習方式。
三、評價方式的變化
評價是與教學過程并行的同等重要的過程。傳統的體育課評價是學生在學習一項技術動作之后進行一次性的終結性評價,以量化形式表現出來的,而且以教師的評價為主。而新課程的評價強化激勵和發展功能,其基本目標是為了教育并促進學生的表現,而不僅僅是為了檢查學生的表現。在教學中,我們要注重主體互動化評價,改革單一評價主體的現狀,形成自評、互評、師評、家長評價等多元化的評價手段。同時注重過程性評價,有機地將終結性評價與形成性評價結合起來,了解學生發展中的要求,發現和發展學生的潛能,同時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
要提高體育教學質量,必須解放思想,拓寬思路,大膽創新,既尊重傳統,也不要受它的約束。不斷學習探索,找到適合自己也適合本校實際的教學方法,把體育教學推上一個新臺階。
(作者單位 江蘇省南京市馬群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