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時期素質教育的提出已經成為學校教學的重中之重,教學模式既作為教學理論和教學實踐轉化的“橋梁”,也是改變傳統教學模式的突破口。根據布魯諾的“掌握學習”理論,結合發展要求,強化課堂目標意識,突出課堂反饋和矯正,加強課堂師生的合作和交流,進而解決體育教學計劃在實施中的有效控制問題,推動體育教學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積極轉變。
關鍵詞:目標教學模式;小學;體育教學;應用研究
目前,我國傳統的教學模式是根據蘇聯教育學家凱洛夫所倡導的教學模式以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為理論基礎,實行以課堂為中心的教學結構,以實現學生成績的“正態分布”為教學功能。這種教學模式在一定歷史時期發揮了巨大的歷史作用,對我國學校體育教育做出了一定的貢獻,但已不符合現代教育的要求,因此新的教學模式應運而生,即目標教學模式。
一、目標教學模式的概念
所謂教學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論指導下形成的比較穩定的教學結構和程序。目標教學模式只是其中的一個典型代表,定義為教師依據單元教學目標,結合課的內容、結構、學生實際制訂出課時內容的具體細化的教學目標體系,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明確各階段學習要達到的最低標準或要求,并自覺地用既定的目標來規范和控制教學過程和學習行為的一種教學形式。在教育發展史上,我國教育工作者在探究目標教學中創立了多種課堂目標教學模式,并各具特色。
二、目標教學模式的主要理論發展依據
1.教育目標分類學
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布盧姆率先建立了教育目標分類學系統,隨著后期的研究,將教育目標分為認知領域、情感領域、動作技能領域。但布魯姆等人的教育目標分類層次較多,數量復雜,實際運用有很大的困難。豪恩斯坦在布魯姆的目標分類基礎上,在教學系統觀的指導下,將認知、情感、動作技能三個領域的目標統一劃分為五個層次,每個層次下的子數目大為減少,同時新增添了行為領域來統籌。
2.教學過程最優化理論
教學過程最優化理論源自巴基斯坦,目的是解決在蘇聯教育改革中教學理論研究和教學實踐的片面性、減輕學生負擔等問題。本理論就是在此目的的支配下而產生的。
3.馬杰的行為目標模式
馬杰根據行為主義心理學提出了行為目標的理論和實際操作。指明教學活動后學生所發生的行為變化,一個完整的課堂教學目標由行為表現、條件、標準構成。
三、目標教學模式的體育學依據
1.人體機能適應性規律
機體對運動的適應會表現出規律性,超量恢復會不斷提高人的機能水平,這是運動訓練與體育教學的兩大基石之一。
2.運動技能形成規律
學生動作技能的形成可分為三個階段,即粗略掌握動作階段、改進和提高動作階段、鞏固與運用自如階段。在不同階段中動作技能的教學各有其特點。
3.人體生理或心理活動變化規律
由于學生年齡特點、健康狀況、教師選擇的教材和采用的課堂組織與教法等種種差異,學生的心理和生理變化活動也會呈現出高低起伏的曲線圖像,這些變化規律形成體育教學鮮明的節奏性,也是體育教學應遵循的規律。
四、在體育教學中運用目標教學模式需解決的問題
1.結合新課標,制訂層層教學目標
體育目標教學模式具有一定客觀依據和超前意識。教育目標具有不同類型和不同階段層次,把體育教學目標以指標的形式具體地體現出來,根據新的《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結合體育教學實際情況,確定體育目標教學,實現目標層層分解。
2.嚴格目標教學程序,控制反饋
認真備課,把握教學內容的重點,進行單元教學設計,采取單元預習設計和課堂預習設計的方法進行評價,按照教學方案,逐步完成教學環節,課后進行積極反饋和糾正。
3.嚴格執行形成性評價,及時改正
形成性評價多用于教學進程中,目的是師生雙方都及時獲得反饋信息,以便改進教學進程,提高教學質量。形成性評價包括教師評價和學生自評。隨著新基礎在小學體育教學中的運用,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學生自評”越來越受重視,評分細則也越分越細。
4.由“講”變“導”,完善檢測體系
優質的課堂教學應是嚴密的科學性與巧妙的藝術性高度結合的教學過程,教學過程應該是教師引導學生、師生共同完成教學任務的過程。完善檢查體系,對整個教育過程做出全面的評定。
總之,目標教學模式的教學目標設置對學生技能掌握的影響體現在將教學目標分為許多許多循序漸進的子目標,與傳統教學相比,目標教學模式摒棄傳統的學生觀,充分肯定學生的學習能力,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地利用“反饋—矯正”手段,讓學生的學習誤差在課堂上及時地得到矯正。完善的評價體系對全面提高學生各項身體素質、增強終身體育意識方面有很大作用。
參考文獻:
[1]鐘啟泉.現代教學論發展[M].2版.教育科學出版社,1988.
[2]譚曉玉.布盧姆教育目標分類學40年回顧[M].袁文輝,譯.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34-58.
[3]查有梁.教育建模[M].廣西教育出版社,2001:35-69.
(作者單位 江蘇省常州市新北區龍虎塘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