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的學習,與其他科目有著本質的區別,它既要求學生學習基礎知識,了解課文的內容,又要求學生了解課文中展現的各種表達方式,從而達到開發學生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想象能力等語文綜合能力和提高學生思想覺悟的目的。語文課所選的文章,都是經過精心選擇的語言、文字、寫作知識的典范,也是很好的思想、文化教育的教材,又是人類情感的載體,還是一幅五彩繽紛的畫。每一篇文章都可以看作一個獨立的情感世界,或是一幅含義頗深的圖畫。所以對于語文教師來說,不僅要弄通、弄懂教材的語法、修辭等基礎知識,還要吃透其寫作目的,感受作家表現在作品中的情感與形象。然后,把自己體味到的情感與形象納入教學中,感染給學生,以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羅丹說過:“藝術就是感情。”文學藝術要求教師充滿激情地把自己體味到的情感宣泄給學生,領會到作品要表達的情感的意境,從而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本質。以柯巖的《周總理,你在哪里》一課為例,作品是以整體形象呈現給讀者的,學生在閱讀中必然會調動自己的全部知識積累、生活經驗、思想認識,這是一種整體的主體參與。作品中的“周總理,我們的好總理,你在哪里啊,你在哪里,你可知道,我們想念你——你的人民想念你”,強烈的沉痛的悼念、想念之情躍然紙上,教師若充滿感情地朗讀,能使學生的心靈為之震動,感受總理光彩照人的形象。講課時著重從感情著手分析,定會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
教學中的形象性也很重要。形象性要求教師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用形象的語言、手勢、眼神、板書、繪圖等,使學生由想象到思維。如魏,巍的《我的老師》中有一段詩“藍天蓋著大海,黑水托著孤舟,遠看不見山,那山上只有云頭,也看不見樹,那海邊只有海鷗。”多么遼闊、美麗的景象,像一幅色彩鮮明的風景畫展現在讀者面前。這種文學語言是現代漢語的精粹,是最富有表現力的語言,也可以說是情感語言。具體來說,最感性、最鮮活、最具個性光彩。與作家活潑潑的生命氣息相關,因而對這種形象語言的品味可以說是學習的捷徑,對領悟文章內容、培養學生的靈性和悟性很有幫助。教學時,若能以形象的圖畫表現出來,學生定會興趣盎然。正是這首詩,對魏巍走上文學之路起了重要作用。再以陶淵明《桃花源記》為例:“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讓學生閉上眼睛感受其形象,鮮嫩青綠的草兒鋪滿大地,五彩繽紛的落花滿地,清一色的桃樹,是一個美麗的所在,接下來:“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人們“往來耕作”“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肥沃的土地、美麗的池塘、種桑植竹,一幅安寧、自由、幸福的畫面躍然紙上,男女老幼愉悅勞作,這正是陶淵明所向往的理想社會。這樣的形象分析,使學生能感受到陶淵明描繪的桃花源的自然景色及社會狀況,從而在腦海中鮮明地浮現出生動具體的圖景來。
所以,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盡力在每一篇課文中融入感情,趨于形象,然后感染學生,激起學生在理解和情感上的共鳴,使學生悟學、樂學、善學,引發他們良好向上的學習情境,從而達到開發學生智力、陶冶情操、提高素質的目的。
(作者單位 河南省濮陽市華龍區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