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課程標準倡導在英語教學中采用“任務型”教學途徑,通過一節語法公開課來反思自己的課堂教學。
關鍵詞:討論;合作;總結;評估
新課程標準倡導“任務型”教學,培養學生的交際能力。為了落實這一精神,最近,我作為交流教師上了一節語法公開課,講授的內容為虛擬語氣。在教學過程中,我采用的是小組合作學習和任務型教學。
一、這節課的可取之處
反思這節課的教學,我覺得有以下幾點可取之處:
1.話題導入,激發學生興趣。我先創立一個非真實的情景:一個國際性的會議即將在洛陽召開,會議的議題是“全球變暖”。我把學生分成三組:一組是各個跨國公司的領導,一組是環境問題專家,另一組是不發達國家的政府官員,然后我讓小組內進行交流、討論并寫下對全球變暖的看法,學生對此很感興趣。
2.小組討論和辯論,自然地引入本課內容。我先讓學生展開小組討論,接著我讓三個組進行辯論,會用“If I were... I would...”和“If only...I wish...”句型。由此引出本節課要學習的語法——虛擬語氣,并鼓勵學生使用盡可能多的虛擬語氣句型。這種學生自學式的導課方式,拉近了學生和教師的距離,學生的參與度大大提高。
3.小組合作學習,提高課堂效率。我讓各組派代表發表他們的觀點。當學生代表說出包含虛擬語氣的錯誤句子時,我就讓他們重復一遍。如果不能使用正確的形式,我就給予暗示,其余的成員要認真聽,因為他們的分數是建立在代表的表述基礎上的,所以他們的興趣就集中在他們代表的表現上。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就認知了虛擬語氣,并能在活動中互相學習、互相幫助、互相鼓勵,體驗集體榮譽感和成就感,培養合作精神。
4.學生總結,正確地認知和使用虛擬語氣。辯論之后,我就領著學生進行總結,讓學生把他們的要點寫到黑板上,同時我檢查學生對虛擬語氣的使用并寫下準確的用法。這樣,學生在“任務”中既學習了語法,同時又提高了他們的學習興趣。
5.課后評估,檢查學生的掌握情況。之后我要求學生課下上網或者查更多的資料,寫成作文。
二、這節課需改進之處
結合我們備課組幾位老師所提出的建議,我覺得這節課有以下需改進的地方:
1.過高地估計了學生的接受能力,對目標語法操練得不夠,在今后的教學中應通過問答、搶答、頭腦風暴等多種形式加強對目標語法的操練,同時要加強學生的參與度。
2.“任務型”教學雖然在新課改實施以來已經成為英語教學主要倡導的教學模式,但在實際教學中,尤其是高中語法教學中,很多老師并不運用這種教學途徑,更談不上靈活運用。
在今后的教學中,我會多鉆研教材,多了解學生,努力學習,不斷完善自己。更加認真地領略新課程標準的精髓,探索好的做法,改進不足,提高課堂效率,讓學生在輕松的氛圍中學習英語,學好英語。
參考文獻:
[1]傅道春.教師的成長與發展.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
[2]熊川武.反思性教學.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05.
(作者單位 河南省洛陽市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