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新一輪課改的不斷深入,許多“高效課堂”模式不斷呈現。但教師對學生作業的安排和批閱及閱后處理重視不夠。通過留取作業的兩個前提和兩種方式,批閱練習的“三多三少”,完事后的“秋后算賬”等變革,說明學生練習處理的必要性和高效性。
關鍵詞:學生練習;安排批閱;有效策略
新課程倡導“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新教學理念,這種理念不僅要在課堂教學設計中得以實現,還應在教師對學生作業處理上加以體現。下面,以化學作業為例,談談我在這兩方面的嘗試。
一、作業留取方式的創新
在“兩個把握”(把握學生起點和訓練目標)的前提下:A.教師分層次要求,學生自己給自己留作業;B.每周書面上交一題(經典題或易錯題)。前者要求學生定時完成,自我訂正或者互相按標準批閱,算出得分率(自我評價);后者要求學生多看課外書,多看高手做題,積累解題經驗和技巧,形成滿分解答方式。對上交題目必須能自我講解,口頭表達,透徹分析,舉一反三。
二、練習批閱方式的創新
許“三多”,揚“三少”。即:允許“批”多一點,發揚“改”少一點;盡量“夸”多一點,發揚“責”少一點;允許“導”多一點,發揚“堵”的少一點。“批多改少”可以防止越俎代庖,“批示”諸如,“看課本××頁”“閱讀學案××段”“對照××物質與××物質性質上的異同點”“參考或評價××同學的解法”等,可讓學生主動求解。更何況“知識如果只是單向傳遞,那學生永遠也學不會”!教師與學生是“教練員”和“運動員”的關系,教師只需要告訴學生哪些地方要注意,怎樣才能做得更好,至于“傷筋動骨”的操作實施,那是運動員自己的事,況且教練員很難賽得過他指導的運動員。“夸多責少”可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學生很多疑惑想問又怕老師說問題簡單,沒有“膽量”問。“教是為了不教”,學生成績的提高(特別是化學高手)不是教出來的,而是學出來的!
實踐告訴我們:對學生良好自學習慣的培養比向學生單純傳授知識更加重要,教師的口頭說教難以讓學習成為自覺行動。季羨林老先生說:“假話全不說,真話不全說。”我們則靈活運用為“夸獎的話全要說,責備的話不全說(或全不說)”。對于成績差的學生,教師要在錯中找對,找出亮點“夸大”了說,一定要讓學生看了批語“眉飛色舞”;對出現的錯誤可以“心平氣和”地說,“點到為止”地說,“友情提示”地說,只要說到學生“心中有數”足矣!批閱作業時,“(夸)獎”發得多,“辮子”抓得少,師生心情好起來了,化學成績就提起來。“導多堵少”可以促進學生間的交流與合作,性格內向和過于自負(甚至個別怕別人超過自己而心懷嫉妒)的學生,一般不愿與人交流或探討問題,教師要不失時機的巧妙地為這些學生,批上幾個激勵性的字眼,學生礙于情面“遵旨行事”,久而久之,這些學生不健康的心理會漸漸消除。作業上有“此題××同學需你點津(等你傳經送寶)”,獲此評語的學生會懷著得意的心情,主動找相關學生將“活動”開展起來。
三、做好“秋后算賬”
展示表彰“優秀錯題集”作者,課堂投影再現“兩類作業”(有普遍性、典型性錯誤的作業和答題規范、方法巧妙、思路獨特,值得其他學生學習的作業)。大張旗鼓地表揚(有典型錯誤的作業應覆蓋其姓名)出自學生之手的“原版作品”,課堂上學生看得真切,聽得入神,學得認真。批閱作業后的“作業遴選”和展示,不僅能提高習題講評效率,訓練學生逐步養成規范答題的好習慣,還能促進學生爭先恐后地學好化學。通過“比學趕幫超”,達到先進跟先進、后緊趕先進,大面積地提高化學教學質量的作用,更能提高學生的化學素養,培養其用化學視野和眼光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總之,采用一些方法進行調整和改革作業的安排和批閱,可以防止“一首歌唱到底”,提高針對性、時效性,防止以查代批、減少用不友好的字眼發泄情緒,對開放性或探究性問題以“標準答案”機械評判等缺點。近年來,我對這種模式作了認真嘗試并收到了明顯的效果,所教班級化學成績在同類班級中名列前茅(經常第一)。
參考文獻:
[1]趙正銘.課堂教學有效性研究[M].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07.
[2]蔡勤霞、孫凌曦.中學教師課堂教學技巧:化學[M].華語教學出版社,1998.
(作者單位 重慶市江津區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