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明確指出:“關注幼兒在活動中的表現和反應,敏感地觀察他們的需要,及時以適當的方式應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師幼互動。”這里提到了師幼互動,那互動是什么?《現代漢語詞典》上解釋為“互相作用、互相影響”,在實踐與研討過程中,我們發現教學活動中的有效互動與教學活動的設計、教學環境的創設、教師的教學能力是密切相關的。
一、把握適宜的互動時機
適宜的互動時機,通俗地說就是:什么時候互動最好?在研究中,我們是這樣做的:
1.預設互動的環節
在設計一個教學活動時,我們往往會思考很多教學方法,設計一些幼兒喜歡的游戲,其實我們認為可以把互動這一環節也考慮其中:何時互動?如何互動?教師可以根據不同領域的特點來預設互動的環節,活動前、活動中、活動后,哪里需要就設計在哪個環節。如,科學活動中設置幼兒的操作環節,讓幼兒與材料進行互動;語言活動中,讓幼兒根據已有經驗創設生生互動的交流環節;美術活動的評價環節,讓幼兒相互欣賞、相互評價等等。
當然,教師的提問與回應我們也必須設計在內,在備課時考慮周全,讓預設的互動得以有效實施。
2.隨時生成互動
課堂中很多問題是教師難以預料的,當出現以下情況時,教師應該隨機調整教學設計,及時生成互動。(1)幼兒不感興趣時或幼兒注意力不集中時,他們的興趣容易轉移,有時會出現教師精心設計的教學活動幼兒根本不感興趣。每當這時,教師應調整互動的策略,讓幼兒參與進來,而不游離于活動之外。可以通過提示、提問、體態語、做小老師等方法與幼兒進行有目的的互動。(2)無法達到目標時,原因或許是目標制訂得過高,也有可能就是教師忽視了幼兒的存在,采取了單方面的努力或是單方面的信息傳遞,教師的作用力沒有傳遞到幼兒身上。這時,就應該考慮將幼兒放在主體地位,將目標內容或者知識點與幼兒進行互動。
3.避免無意義互動
在實踐中我們也發現,有一些互動是沒有意義的,有一些互動是不合時機的。比如,指令性、控制性過多的語言;形式上的互動;封閉式的提問等,這些都使得幼兒被動地服從教師的指示,師幼互動關系受到影響。
二、創設適合互動的環境
在教學活動中,促進師幼互動的環境非常重要。教師必須創設良好的心理環境和物質環境,并通過它們的相互作用,促進教學活動中的互動。
心理環境作為一種隱性的教育因素,對幼兒影響很大,最直接的是教師創設的心理氛圍。幼兒心理尚未成熟,缺乏自主意識,行為是他人控制的,情感也稚嫩脆弱,需要成人的保護和關愛。因此,我們要為幼兒創設一種平等、輕松、愉快、尊重、接納、安全的環境,在這樣的氛圍中,幼兒會更加親近教師,會對教師說出自己的心里話,師幼互動的動機更強,效果也更好。
物質環境是幼兒學習的中介和橋梁。幼兒的年齡特征決定了他們對世界的熟悉還是感性的、具體的、形象的,需要實物和動作的幫助。
我們認為,在教學活動中,座位的安排,教具、學具的準備對師幼互動都起著關鍵性的作用。
三、運用有效互動的技巧
師幼互動交流的技巧,我們認為體現在兩個方面:語言、非語言技巧的巧妙運用。
我們都知道,交流的時候語言應該是最直接的方式,因此在課堂教學中為了能與幼兒更好地互動,我們要不斷地給他們聽覺上的刺激。這就要求教師的語言必須是形象生動、幽默風趣的,語音、語調運用得要恰當、抑揚頓挫、或緩或急,以此來吸引幼兒的興趣和注意力,增強課堂的感染力。
在課堂活動中,師幼互動技巧的實現還包括:
1.教師在課堂上的巧提問
開放式的提問能很好地開闊幼兒的思維,提高幼兒的想象能力、分析能力及表達能力。久而久之,他們的創新性思維就會被激發,回應教師的能力及與教師互動的能力都會加強。反之,封閉式的提問,只需幼兒回答“是”與“不是”、“對”或“不對”,時間一長,容易使幼兒不假思索、盲目跟從,嚴重阻礙了他們的發展。
2.教師在課堂中的巧回應
如果說提問是“拋球”,那么回應就是“接球”了。與幼兒進行來回的拋接球,其實就是與他們最好的互動。對于幼兒在課堂中的表現,教師總要給予相應的回應,回應時除了多用贊美、鼓勵的語言,回應的內容也是多樣的,回應還必須因人而異。我們必須通過回應提升幼兒相關能力或者增長幼兒的自信心。
在教學活動中,教師除了用語言對幼兒進行直接的互動交流以外,可以更多地運用非語言,即體態語的交流。其實非語言的交流有很多技巧可言。
師幼互動的過程既是教師職能發揮的過程,同時也是教師、幼兒共同成長的過程。因此,幼兒教育已從過去重視“教師怎樣教”發展為“將著眼點轉向師幼關系、師幼互動”層面上來。通過實踐,我們已經清醒地認識到,任何先進的教育理念、教育目標、教育方案、教育計劃總要借助于教師與幼兒互動才能實現其價值,因此我們逐漸將教學活動中互動的理念延伸到一日活動的各個環節中去,讓師幼互動策略在一日活動中得以優化。
(作者單位 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鳴凰中心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