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網絡、雜志接觸李衛東老師時,他“愿做閑云野鶴,自由棲息”的詩意吸引了我,想想自己不也有過這種想法嗎,可教學忙碌、班務瑣碎,自己早已是一襟風塵,滿面疲憊,無暇顧及沿途風景。不因歲月的流逝、工作的繁忙而失去熱情和追求的心靈依然保持清澈、純凈,該是多么不易呀,心里這樣想著,不由得生出些羨慕。通過漸漸地查閱資料,感受到他還是一個熱愛生活、熱愛文字、有激情、愛思考、興趣廣泛的老師,心里越發多了些敬佩。
第一次近距離地看李老師本人,給人的感覺是清瘦中透著一種剛毅。恍惚間,腦海里就浮現出他說過的話“每一個人都應該活出自己的姿態”。
翻開打印資料,閱讀季羨林大師的《自己的花是給別人看的》一文,文字樸實、干凈,結構清晰、明了,情感輕輕地、淡淡地流淌在文字間,贊揚的味道似乎很輕,還有些別的什么?正在琢磨,李老師已經開始與學生互動了,整理思緒,靜靜聽課。
通過了解人物到整體感知課文到抓住三處描寫、兩處贊美中的詞句深入質疑、誦讀、解疑,再到了解段與段,段與篇之間的關系和聯系。我心里暗暗感慨:從頭到尾,學生質疑、閱讀、解疑,始終自求得之,始終用自己心靈的觸須觸摸教材的言語,思考語文言語的內涵,咀嚼語文言語的滋味,體驗語文言語的情感,主體性得到了大限度、寬尺度的發揮,自主學習的意識明顯得以提升,真正體現了“教是為了不教”的理念;始終圍繞詞句,以讀促教,以讀促悟,不忘站在高年級的角度貫穿“布局謀篇”意識。文本的思路、內容、道理和表達方式水到渠成地展現在學生眼前,樸實無華中透著濃濃的語文味。聽著李老師詢問孩子們哪些段落還有疑問,想著這堂課即將結束,沒想到的是有孩子質疑第二段女房東的話“正是這樣”什么意思?我有些奇怪,這有什么疑惑?可李老師卻反復讓學生讀這句話,讀出不同的語氣,還讓學生分角色讀,大有不輕易罷休的念頭,我有些疑惑了,聽下去,結論落在了“這恰恰體現了德國人人人為我,我為人人已經成為一種理所應當的行為,一種自然的習慣”上,我釋然了,難怪花工夫,畢竟是和中心有關的。可接下來李老師的話又擊中了我,“這是文眼,是全文最重要的一句話。”我有些懵了。課堂繼續著,學生分別質疑了三四段結尾的句子,不僅總結出了德國人的“人人為我,我為人人”,還講出了中國人、德國人,乃至東西方文化的差異。至此,李老師又補充了德國時任總理勃蘭特雙膝跪拜在猶太人起義紀念碑前的圖片,我暗暗佩服:自己認為該結課時,孩子們只對文本進行了“鳥瞰”“剖析”,而接下來的過程恰恰是李老師引領孩子們跳至文外,深層探究,達到“會通”的過程。這一過程的設計,使孩子們的語文學習由言語行為和能力層面轉化至生活層面,師生、生生之間的交流、溝通更加開放,更加深入。學生的情感更加投入,思維更加活躍,視野更加開闊,吐露自我智慧的同時也在潛移默化的心靈浸潤中完善著人格,孩子們心靈的律動分明在告訴我“教材只不過是個例子”。李老師以自己的實踐教學詮釋了自己的理念——“知識是立命的,文化才是立人的”。這看似簡單的一節課,由老師研讀教材,二度開發,深入淺出,這是透著多么的不簡單呀。
此時再思考“文眼”的問題,豁然開朗:德國人“人人為我,我為人人”已成習慣,自然說“正是這樣”;已成習慣,不覺高尚,這是一種境界,自然說“正是這樣”,東西文化的差異恰恰體現在這一句“正是這樣”上。好一個“正是這樣”,包含了多少豐富而深邃的內容。為自己理所當然地讓它從眼前流過而慚愧,為李老師博觀約取地深挖它叫好,為季老樸實文字背后的力透紙背叫絕。
誠心實意地感謝李老師,他執教的《自己的花是給別人看的》這節課,讓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人、言、言語實踐演繹出來的生命氣息是感悟式教學的本質特征,感受到語文教學中的每一個環節都是不可重復的激情與智慧生成的過程。
(作者單位 陜西省西安市高新二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