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初中階段是學生形成學習策略的重要階段,要重視學習策略使用能力的培養,而對中下水平的學生來說尤其如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因材施教,幫助他們進行學習策略訓練,“授之以漁”,同時,不忘“授之以魚”。
關鍵詞:學習策略;中下水平;訓練
學習策略是指學生為了實現有效地學習而采取的各種行動和步驟以及指導這些行動和步驟的信念。根據不同的分類標準,學習策略有很多不同的分類方法。《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把學習策略分為:認知策略、調控策略、交際策略和資源策略。初中階段是學生形成學習策略的重要階段,所以要重視學習策略使用能力的培養。
進入初中階段,由于學生個體水平的差異及各種原因,學生的英語水平參差不齊。在一個班級中,中下水平的學生所占的比例較大,約占總人數的三分之一。這部分學生普遍少動腦,懶開口,有自卑感,缺乏自信心,學習成績處在不穩定狀態。如果我們不去關注他們,他們就會更加自暴自棄,并且影響教學效果。學習策略不僅能夠提高英語學習的效果和質量,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而且符合為學生終身發展著想的理念,使學生能在走入社會后真正實現自主的終身學習,更可以和教學策略相互促進,提高教學效率。研究結果還表明,不太成功的外語學習者可以借鑒成功的外語學習者的學習策略。
那么,我們該怎樣讓這些中下水平的學生感知不同的學習策略,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呢?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來做:
一、“趣味教學”——培養學生的調控策略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中下水平的學生往往對學習沒有興趣,也就找不到學習的目標和動力。作為教師,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去了解他們。我們可以通過課前調查、師生談心等活動弄清楚哪些策略是學生常用的,哪些是他們所欠缺的。這樣我們就能了解他們的個體水平,從而有針對性地進行訓練。其次我們要做的就是“關愛”。俗話說:親其師,信其道。學生信賴我們,才會愿意和我們交流自己的體會,我們也就能夠幫助他們發現問題,明確自己的學習目標,做好個人學習計劃,談個人打算、人生理想,從而進一步明確自己的不足,以修正自身的行為,完成自己的計劃、理想和目標。
例如,在My new neighbor一文中,在課前導入環節,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進行這樣的選擇:如果學生感覺語法策略缺失,我會播放體現一般過去時的兒歌Once I saw a bird.以旋律歡快的歌曲快速抓住學生的興奮點,將他們引入課堂。以歌詞中的過去時讓學生思考將要學習的內容并做好準備。如果學生關注文本的信息的提取,我則會選擇視頻My new neighbor was a teenage robot.為學生理解課文大意和與別人交流創造條件。兩則視頻的選擇都是從趣味性入手,容易理解,消除學生的緊張情緒,使他們愿意參加到課堂活動中來。
二、“授之以漁”,不忘“授之以魚”——培養認知策略、資源策略
現代教育更重視培養學生的自我發展能力,這就要求教師不僅要教學生“學會”,而且還要教學生“會學”。要用各種方法教會學生“怎樣學”,使學生具備學習和運用英語的能力。但對于中下水平的學生來說,知識接受水平有限,如果我們能夠先授之以魚,讓他們體會學習和收獲的快樂,他們會更期待自己“漁”。所以,對于中下水平的學生,可以按照以下步驟進行:向學生解釋策略,說明運用策略進行閱讀的益處;演示閱讀策略;學生模仿閱讀策略,提出反饋意見;不斷提醒學生使用策略,幫助他們總結策略學習經驗。
下面是My new neighbor教學設計的幾個片段:
1.Pre-reading
出示文章標題和圖片,讓學生預測將要在文中出現的單詞。
設計意圖:對于中下水平的學生而言,這項活動重在激活思維,不需要太多的知識,可以輕松體驗參與的快樂。
2.While-reading
(1)快速閱讀全文,選擇文章的中心大意:
The story mainly tells us____.
A.Lucy had a new neighbor
B.Lucy and her new neihgbor became good friends
設計意圖:先“授之以魚”,再“授之以漁”。學生閱讀前,進行閱讀策略滲透,這樣他們在讀的時候會更容易內化為自己的能力,并且體驗成功。
(2)閱讀第二段,找出主題句。拋出問題:Why did she look lonely?提醒學生關注文中關鍵詞:then,after that。
設計意圖:在找主題句的過程中滲透閱讀策略。設置問題幫學生理解本段相關信息,利用學生的好奇心理引導他們積極閱讀,提高效率。
(3)仔細閱讀第三段,小組合作將所給的四幅圖片排序并寫出關鍵信息。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在學習中善于利用圖畫等非語言信息理解主題的能力,既鞏固語法又為輸出活動做充分鋪墊。小組合作分工明確,降低任務難度并培養學生的團結合作意識和集體榮譽感。
(4)通讀全文,回答問題:
When did the story happen?
Why did I think the girl looked lonely?
What did I do?How did the girl feel?
設計意圖:根據問題的難易梯度選擇學生回答,簡單些的可讓中下水平的學生來回答,并及時表揚鼓勵,強化他們在眾人面前開口的意識,樹立自信心。通過問題引導學生對課文內容進行高度概括。學會運用Wh-questions這項策略。
三、拋磚引玉——培養訓練交際策略
課堂活動中要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文本內容,設計形式多樣的語用情境。對中下水平的學生來說,教師要做好示范,緩解學生的焦慮心理,使他們樂于投入到教師創設的情境中,學會用英語與他人交流的能力。在學生進行小組合作的過程中,中下水平的學生要想完整表達自己的想法,就需要向老師及他人尋求幫助,從而鍛煉交際能力。
在我的教學中有這樣一個片段:
寫作:學生在寫之前,先運用上面提到的Wh—questions策略和同伴交流,然后以小組為單位完成自己的文章。在合作過程中,針對學生情況分解任務,降低難度,緩解他們的焦慮心理。
設計意圖:以小組活動形式開展段落寫作,使小組成員都能開動腦筋,并讓基礎薄弱的學生能在小組合作中體驗寫作,學會在遇到困難時,有效地尋求幫助。
總之,在我們的課堂教學中,對中下水平的學生,我們一定要因材施教,多關心,善于發現他們的閃光點,善于使用賞識性評語,讓他們多一份自信。“授之以漁”的時候如果先“授之以魚”,給他們一個感知、模仿、內化、遷移的機會,幫助他們在實踐中體驗成功,增強自信心,從而增強學習動機,這可能會更符合他們的學習特點。
(作者單位 山東省濱州市博興縣第五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