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文學理論家劉勰在《文心雕龍》寫道:“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那么,如何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激起學生情感的波瀾呢?教師應該在語文教學中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語文學習情境,引導學生在自主探究中、互動對話中以及熟讀成誦中點燃激情,激起學生情感的波瀾,讓學生滿懷激情地投入到語文學習之中,讓語文課堂煥發出勃勃的生命活力。
一、在情境創設中掀起學生的情感波瀾
小學生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在語文教學中,相關的教學情境能有效地激法他們的學習興趣,喚起他們的學習熱情。因此,在教學中,創設一個情趣盎然的教學情境,就像一條導火索,能夠一下子引燃學生情感的火花,它將點燃整個課堂的生命火把,起到 “一石激起千層浪”的良好的教學效果。如,《巨人的花園》這篇課文中有這樣的幾句話:巨人終于明白,沒有孩子的地方就沒有春天。他不RYY/zZ4GoIFFLev5QCr05w==禁抱住了那個孩子:“喚來寒冬的,是我那顆任性、冷酷的心啊!要不是你提醒,春天將永遠被我趕走了。謝謝你!”為了引導學生深入感悟這幾句話,我創設了如下教學情境來激起學生的情感:我先給學生播放錄像。在錄像中出現了兩組對比強烈的畫面:一個畫面是孩子們在鮮花盛開、綠樹成蔭的花園中快樂地玩耍,不時地傳出孩子們歡樂的笑聲;另一個畫面是花園中白雪皚皚、狂風呼嘯,到處顯出一片死氣沉沉……隨后,我引導學生討論:巨人的花園為什么會出現這兩種截然不同的情境呢?這樣,有了這個教學情境的呈現,學生對這幾句話的感悟也就更為深刻了。
二、在自主探究中點燃學生的激情
新課程理念倡導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突出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并在這個過程中點燃學生的激情,從而為學生參與課堂討論奠定深厚的情感基礎。如教學《貓》這篇課文,在布置學生預習時,我讓學生自主探究以下問題:請大家認真閱讀課文,你從課文中的哪些描寫體會到作者對貓的喜愛之情?讀的過程中,你有沒有產生對貓的喜愛之情?為什么?通過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并在這個過程中,促使學生的情感與作者及課文中的人物產生強烈的共鳴,為課堂教學奠定了情感基礎。
三、在互動對話中展示學生的激情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教師通過引導學生圍繞文本相關內容及問題展開互動對話的過程中,教師通過實施有效的教學策略,讓互動對話過程成為每一個學生生命幸福成長的過程,讓學生的激情噴涌而出。如,教學《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這篇課文,為了讓學生深入體會少年周恩來在感悟到“中華不振”后而立志要為振興中華而讀書的博大胸懷和遠大抱負,使學生與少年周恩來的愛國情感產生共鳴。我引導學生圍繞如下問題進行了互動對話:(1)少年周恩來是從哪些事情中深切體會到“中華不振”的?(2)少年周恩來在租界親眼看到一個中國婦女受洋人的欺侮,而圍觀的中國人敢怒而不敢言,當時少年周恩來會想些什么呢?(3)假如你當時就在少年周恩來的身邊,當聽到周恩來發出“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豪言壯語時,你有什么感想?通過組織學生圍繞以上問題進行對話,學生就自然而然地受到少年周恩來的愛國情懷的感動,也會產生立志報國的沖動與想法。
四、在熟讀成誦中升華學生的情感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可見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對課文反復地進行有感情的朗讀,通過齊讀、小組讀、分角色朗讀等多種方式,讓學生達到“熟讀成誦”的境界。如,在教學《桂林山水》這篇課文時,在學生深入感悟課文的基礎上,我通過以下幾方面讓學生達到“熟讀成誦”:(1)有感情地齊讀課文,進一步把握文本作者的情感;(2)出示課件,播放這篇課文的朗讀錄音,邊聽、邊欣賞課件,出示有關桂林山水的美麗畫面,使學生仿佛置身于桂林山水的美景之中;(3)教師范讀,學生閉上眼睛,一邊聽教師范讀一邊在腦中想象有關桂林山水的美麗畫面,促使學生進入文本內容所描述的意境之中;(4)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自己喜歡的段落;(5)讓學生背誦課文。通過這樣的朗讀訓練,學生與文本進行深入的互動交流,讓學生的情感與文本作者的情感進行碰撞,讓學生的情感得以升華。
語文課堂教學是富有科學性和藝術性的,教師要飽含深情地投入教學,讓學生充滿激情地投入語文學習,讓語文課堂魅力四射,富有激情的風采。
(作者單位 福建省詔安縣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