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指導學生學會學習,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意識是當前深化課堂教學改革所面臨的重要課題。學生自主學習方式的形成需要教師積極有效地引導和培養。立足于新課程理念,通過引導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使教學過程真正成為學生探索、想象、思考、操作、觀察、質疑、創新的過程,促進學生自我個性的充分發展。
關鍵詞:課堂教學;學習方式;自主學習;教學策略
“變革學習方式,促進素質教育”已成為我國教育改革的主旋律,新一輪課程改革積極倡導既重結論又重過程的教學方法,特別強調學生學習的自主性。而傳統的思想政治課程以學科知識體系為中心,教師作為科學和真理的代言人,學生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的地位基本上是被動的,許多學生的學習僅停留在記憶和模仿的水平上,他們缺乏動腦思考問題的意識,缺乏提出問題和思考問題的訓練,難以適應終身學習的需要。鑒于此,在新課程實施過程中,思想政治課堂教學必須根據課程改革目標要求,引導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使教學過程真正成為學生探索、想象、思考、操作、觀察、質疑、創新的過程,促進學生自我個性的充分發展。本文主要從“自主學習”方式的提出及意義,從“自主學習”方式的內涵、過程與策略進行研究,以適應新課改的要求。
一、轉變學生學習方式,倡導自主學習方式的提出及意義
《新課程改革實施綱要》明確指出:“改變課程實施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要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的關系,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
二、學生自主學習方式的基本內涵
20世紀80年代,我國學者就開始對自主學習進行不斷的探索和研究。他們對自主學習的認識,都存在一些共同之處,即自主學習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通過多種方式和途徑進行能動的、有選擇的學習活動。在這種活動中,強調以人為本,以弘揚人的主體性、能動性和發展性為基礎,調動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善于合作、不斷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
三、落實自主學習方式應謹防的幾個問題
1.課堂調控不當
良好的課堂氛圍,有利于學生發散思維并暢所欲言,這是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前提條件。但許多教師卻忽略了這一前提,只顧自己滔滔不絕地講,結果使學生沉默寡言。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應盡量使學生都“動”起來。在大多數學生無動于衷、思維處于抑制狀態的情況下,怎么能談得上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呢?
2.目標導向不明
有的課堂,氣氛非常熱烈,大家都搶著發言,把教師忙得不亦樂乎。但學生所討論的問題,大多數是與教學內容、教學目標無關的,甚至全是些無關緊要的問題。這樣的課堂教學熱鬧非凡,但漫無邊際,費時低效。原因是教師忽視了教學的目標導向,忽視了自身的主導3a9bcd9306f13dd6fd11d1ae7bf043f0作用,片面地認為只要學生發言積極,就是主體作用得到了充分發揮。
3.面向全體不夠
現在有不少課堂教學出現這樣的現象:教師注重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而主體作用發揮得好的學生恰恰是接受能力較快,學習成績較好的學生,他們往往能提出一些比較新的見解和主張,教師卻誤以為自己引導得法,就跟著這些“主體作用”發揮好的學生“走”,而中等生和相對比較差的學生則喪失了“發揮”的機會。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就是教師沒有遵循大多數學生的認知規律,違背了教學要面向全體學生的原則,限制了大多數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
總之,學生的發展是思想政治課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以人為本”是“新課標”的核心理念。思想政治學習的最終目的是要運用思想政治觀點、理論指導實踐活動,提高實踐的科學性和有效性。教師不只是知識的載體、知識的來源,也不只是知識的傳授者、講解者,教學不能以教師為中心,相反,教師要相信學生自己能構建知識,教師應成為學生構建知識的引路者、指導者和幫助者,幫助學生在自主學習活動中真正地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識和技能、體會過程與方法、形成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參考文獻:
新課程實施過程中培訓問題研究課題組.新課程與學習方式的變革.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03-01.
(作者單位 福建省南安市新營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