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要體現創新性、主體性、主動性、民主性的特征。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師不僅要教給學生知識,更重要的是教給學生掌握學習知識的方法,逐步培養學生會想、會說、會做的學習習慣和思維能力,最終使學生能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從而提高他們的素質。在課堂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呢?
一、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
學習興趣是學生學習積極性中最現實而又最活躍的心理成分,是推動學生進行學習的內在動力,是學生積極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也是學生在寬松、民主、愉悅的氣氛中主動學習的首要條件。以盡可能好的教學效果來促進學生的發展,就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發展成求知的欲望,讓學生的學習從“要我學”變成“我要學”。
沒有實踐的理論和沒有理論的實踐都是沒有意義的。《圓的認識》這節課,我是這樣創設意境的:“同學們,老師在你們的課桌上擺了些輪子,請你們推一推,看看能從中發現什么,把你們的發現告訴同組同學。”(四人一組操作,同時播放音樂錄音)活動結束后,分組說明:有的組學生說方形和三角形的輪子推起來不容易轉動,而且又慢又顛;有的組學生說圓形的輪子推起來又快又穩。“那么,車輪為什么要做成圓形的呢?你想知道其中的奧妙嗎?等我們學習了這節課的知識,你就明白了。”這樣,吸引學生主動參與學習,學生探求知識的欲望油然而生,主動性被激發。
二、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體現學生的主動性
教學中“教”的含義是傳授,“學”的含義是仿效。教學是一種教學活動的具體形式,是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的雙邊活動過程,是人類認識過程的一種特殊形式,是促進學生身心全面發展的過程。
讓全體學生參與到學習之中,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只有給學生動腦思考、動手操作、動筆嘗試、動口表達的時間和機會,才能使學生的外部因素逐漸轉化為內部的智力因素,從而獲取知識。
三、在課堂教學中運用多種形式培養學生主動學習
1.新課導入,創設情境
在教學“分數的初步認識”這一內容時,我先板書幾道除法算式:8÷2,6÷3,15÷5,讓學生用掌聲表示得數,當寫出1÷2時,學生則無法鼓掌了。分數的初步認識的導入,利用了學生感興趣的活動,很自然地從整數除法過渡到分數除法,以舊引新,真正做到了“啟”而能“發”,從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促使學生主動認知。
2.動手操作,培養能力
學生操作學具,可以調動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活動,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在“三角形的面積”這一內容教學中,先讓學生動手畫一個三角形,剪下來。再剪一個同樣的三角形,問:兩個同樣的三角形可以拼成我們以前學過的哪些平面圖形?學生動手拼成了正方形、平行四邊形、長方形。然后讓學生觀察已經拼成的平形四邊形與參加拼圖的三角形兩者底和高的關系,分析其中一個三角形與拼成的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的關系,再經過四人小組討論,然后得出求三角形面積的公式。學生通過剪和拼,不僅了解了三角形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及來歷,重要的是使學生主動地獲取了知識。
3.課堂上恰當組織學生討論,集思廣益,取長補短,使學生獲得更多發表自己見解的機會,充分體現學生合作學習的良好氛圍
在“梯形的面積”這一內容教學中,我用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時,讓學生討論:(1)梯形的上下底和高與平行四邊形的底與高的關系;(2)其中一個梯形的面積與拼成的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的關系。通過討論得到求梯形面積的公式后,接著討論為什么公式中也有除以2?使學生真正明白除以2的道理。這樣,既突出了梯形公式的知識點,又使學生能夠主動地獲取知識。
4.巧設問題,啟發學生主動學習
課堂教學的精心設計對促進學生主動思考問題、理解和掌握知識起著重要的作用。在“乘法的意義”這一內容教學中,我先板書2+2+2=6,4+4=8,5+5+5+5=20,請學生觀察、討論從中可以發現什么。討論得出:這幾個算式都是幾個相同的數相加,也就是“求幾個相同加數的和的簡便運算”。然后啟發出:這樣的加法可以用一種簡單的方法來計算——乘法。巧設這樣的問題,促使學生積極尋找三個算式之間的內在聯系,既活躍了學生的思維,又激發了學生主動學習。
課堂教學要著力給學生傳授系統的科學知識和基本技能,在這個基礎上發展學生的智力和能力,在這樣的活動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學習主動性。從表面上看,花費的時間較多,備課的難度較大,課堂上也不易調控,但取得了變學生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的實際效果,學生真正成了學習的主人。
(作者單位 新疆石河子市148團第一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