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從教師的工作現狀、發展思考和發展策略等方面談了“名師工作室”作為一種打造“名師”的策略,如何讓教師之間相互激勵,共同成長。
關鍵詞:名師工作室;工作現狀;發展思考;發展策略
任何一所學校,一定有心懷教育夢想的教師,也有不愿意改變生活、改變現狀的教師。教育局組建“名師工作室”,就是尋找志同道合的人,尋找尺碼相同的人,形成“教師專業發展共同體”,通過用激情點燃激情,用夢想推動夢想的方式,相互激勵,相互提供靈感,實現資源共享。唯有這樣,才能讓個體的激情與夢想,成為理想教育的起點,最終開花結果,并讓一部分人先“冒”出來。筆者有幸被宿豫區教育局選派為“汪東松初中數學名師工作室”中的一員,也愿意和學校的同行們共同成長。下面,就自己在“名師工作室”的成長體會,談談粗淺的看法,只是拋磚引玉。
一、教師工作現狀
消除教師“平庸化”發展趨勢,是教育管理中亟待突破的瓶頸。當前,部分優秀的教師在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榮譽,成為小范圍內的師德“表率”、育人“楷模”和教學“專家”后,突然迷茫,創造力開始枯竭,職業熱情下降,職業倦怠逐漸顯現,出現了人們常說的“高原現象”,這成為教師專業發展的一道難解之謎。
《西游記》中那匹馱著唐僧到西天取經的白馬,原本是長安城磨坊里一匹很普通的馬,后來陪著唐僧一路西行,歷經眾多磨難,往返走了十萬八千里,就成了天下名馬、至尊寶馬。眾馬問它功成名就的秘訣,它回答:“這些年來,我走一步,你們也走一步,我們所走的路一樣長,我們都一樣辛苦,所不同的是,我只不過馱著玄奘大師一步一步西去而已,從長安到西天往返了一個來回,幫助唐僧取回了真經,而你們始終在磨坊里打轉。”
二、教師發展思考
德國哲學家、教育家雅斯貝爾斯在《什么是教育》中寫道:“教育本身就意味著: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呼喚另一個靈魂。”實踐證明,只有通過有效的策略、方式和途徑的培養過程,教師才會由經驗型教師向科研型教師轉變,專業發展也會由被動型轉化為主動型,最終會讓教師把工作由職業內化為事業而終生奮斗。“名師工作室”,就是一個以課題研究、學術研討、理論學習、名師論壇現場指導等形式對內凝聚、帶動,向外輻射、示范,引領教學改革,促進教師專業化成長的團隊組織。讓一部分較為優秀的教師,自覺聚在一起,通過一次次活動組織的成功體驗,一次次專題研討中的思想交鋒,點燃著教師的教育熱情,提升著教師的思想高度。
“朱永新成功保險”:每日三省自身,寫千字文一篇。一天所見、所聞、所讀、所思,無不可入文。十年后持3650篇千字文來本公司。如果你還不成功,本人將以1賠10的比例進行賠償。
新東方創始人俞敏洪在《成功是“逼”出來的》文章中寫道:也許,適當的逼迫能夠把我們的惰性“逼”走,把我們的平庸“逼”走,把我們的勇氣“逼”出來,把我們的前途“逼”出來,也把我們的成就感和幸福感“逼”出來。
三、教師發展策略
教師的終身發展有四個層次。第一層次是較低層次,教師能勝任教學,滿足學生基本學習需求;第二層次是合格層次,能駕馭教學,能夠較好地因材施教,成為教學中的骨干;第三層次是較高層次,能研究教學,追求教師在教學工作中的個人價值的實現,在學生的成長中求得自我發展;第四層次是最高層次,追求自我超越,致力于學生學習方法指導,培養學生具備終身學習的習慣。博采眾家之長,創造自己的教學實績和構建理論研究特色,成為“學者型”的教師。勝任教學是基本功夫,駕馭教學是自我提高,研究教學是發展能力,終身學習創造特色則應當是教師矢志以求的成長目標。“名師工作室”就是以第四層次為培養目標,而且讓有著共同的夢想,靠夢想而匯聚的教師團隊,最終能夠形成一種風尚,成為一種文化,席卷整個教研組、整個校園、整個教育人生。
盧志文說:“走得快,一個人走;走得遠,大家一起走。”為了讓教師更好地發展,學校不僅在數學組實施團隊成長計劃,還把“名師工作室”的做法延伸到各個學科,以“魅力師團”為抓手,實施教師培優計劃。
(一)組建“魅力師團”
1.條件。具備市、區教壇新秀、教學能手、學科帶頭人、領軍人物、名教師等學術榮譽稱號的教師必須參加,其他人員本著自發自愿的原則,采取自行申報的方式,年齡不限、學歷不限、職稱不限。
2.職責。選擇了“魅力師團”,就是自忖和“魅力師團”有著共同的尺碼——從此開始為夢想而打拼;選擇了“魅力師團”,就是自主與“魅力師團”簽訂了一份契約——從此開始精神成長的艱難跋涉;選擇了“魅力師團”,就是選擇了高度的自期、自律、自尊——從此開始幸福而堅韌的教育之旅。
(二)目標與舉措
1.勤于讀書,因為“成長從閱讀開始”。教師的成長,教師的發展,教師的快樂,都可以從讀書中來,教師應該有一個書香人生,校園應該書香四溢。“魅力師團”著力開展“四讀”活動:
(1)自主選擇,自由讀——每月自讀書籍一本;
(2)團隊推薦,共同讀——每月共讀經典一本;
(3)研討交流,展示讀——每月一次讀書交流;
(4)撰寫體會,實踐讀——每月完成一篇感悟。
2.樂于動筆,因為“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寫作并不是一種純粹的創作,而是一種教育生活方式,一種搜索、積累自己教育實踐和教育經驗的過程,一種總結、提煉自己教育智慧和教育藝術的過程。“魅力師團”著力開展“四寫”活動:
(1)立足課堂,寫反思——每周一篇教學反思;
(2)關注生活,寫日記——每天堅持道德長跑;
(3)扎根教育,寫隨筆——每月一篇教育敘事;
(4)著眼理論,寫論文——每年兩篇教育論文。
3.善于反思,因為“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蘇霍姆林斯基說:如果你想讓教師的工作能給教師一些樂趣,使天天上課不致變成單調乏味的義務,那么就引導每一位教師走上從事一些研究的這條道路上來。“魅力師團”著力做好“四規劃”工作:
(1)建立檔案,規劃專業成長——每人一份成長檔案;
(2)網絡交流,規劃個人博客——每周一篇教育博文;
(3)聚焦課堂,規劃教學風格——每周一次教學研討;
(4)行動反思,規劃課題研究——每人一項研究方向。
(三)精神與保障
1.團隊精神。“魅力師團”成員要潔身自好,不畏冷嘲熱諷,摒棄“三閑”——閑話、閑事、閑思,堅守心靈的寧靜——“靜下心來教書、潛下心來研究”,竭盡全力兌現自己的諾言,不遺余力遵守團隊的規則,在忙碌中體味成長的快樂,始終堅信——“只要行動就有收獲,只有堅持才能成功。”
2.保障機制。學校將為“魅力師團”提供各種保障機制,努力做到“三個傾斜”——外出學習傾斜、競賽活動傾斜、評優評先傾斜。力爭十二五周期內,每名教師在原有基礎上上一個臺階,三至五年內培養一批區內有名氣、市里有影響的拔尖教師。
我們不僅需要“撐一支長篙去尋夢”,更需要“滿載一船星輝,向青草更青處漫溯”!經過兩年多的努力,我們學校的教師在“名師工作室”的熏陶中,在“魅力師團”的實踐中,已經有市級學科帶頭人、骨干教師3人,區名教師2人,區學科帶頭人、骨干教師、教學能手、教壇新秀等榮譽稱號14人。今后,我們更多的教師定會努力突破原有的思維定式,大膽進行教學創新,使自己從習慣性思維轉入反思性思維,使自己從習慣性教學進入反思性教學,不斷構建自己更科學更合理化的專業觀念,以適應新課程、新理念、新教材的新要求,有效推進新課程的實施,并以此促進自身的專業成長與再發展。
(作者單位 江蘇省宿遷市宿豫區侍嶺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