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感的培養,是語文教學中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也明確提出,要對學生進行語感培養的要求。朗讀感悟是所倡導的閱讀教學的主導思想,朗讀感悟有助于使學生對一些重要的語文知識,有意識地加強、深化、拓寬。因此,語文教學中,要注重對學生進行語感培養。
一、抓住情感變化,讀出故事的節奏和起伏,使學生感知文章的脈絡
在教學低年級的語文時,要做好范讀,注意節奏,同時注意句與句之間、段與段之間的停頓,停頓時間的長短由前后內容和意義的聯系是否緊密來決定。通過講故事式的夸張語氣進行范讀。如,《松鼠和松果》這一課,記敘了小松鼠吃松果不忘種松樹,為別人著想的故事。情節簡單卻具有起伏,讀出小松鼠的情感變化:高興地吃松果——忽然擔心沒有松樹——后代沒有吃的——很高興想出了一個好主意:種松樹——欣喜地看到長出小松樹——對將來充滿希望。示范讀后引導學生模仿讀,掌握故事情節,理清文章脈絡,達到初步感知。
二、抓住重點,讀出文章的意蘊,領悟人物的性格
結合所學課文,有意識、有步驟地對學生進行語感的培養。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第三組“語言的藝術”是培養學生語感的最好資源。這組課文告訴我們:精練得當的語言,能準確表達思想、情感;機智巧妙的語言,會幫助我們擺脫困境;幽默風趣的語言,能活躍生活;生動優美的語言,能愉悅身心。通過讀、悟來感受到的感人至深的故事。有散文、有小說,內容生動,人物形象鮮明,蘊含著作者豐富、強烈而美好的感情,而這些情感的呈現,也是通過讀、悟體現出來的。
在教學《晏子使楚》一課時,首先學生認真讀課文,邊讀邊揣摩人物性格特征,然后將自己對人物的理解,用讀的方式表達出來:讀出晏子或義正詞嚴,或詼諧反問,語氣充滿了他的機智勇敢和愛國情懷;讀出楚王的驕橫、傲慢、陰險。如:文中晏子的“裝著很為難的樣子”說的話,表面上似乎是為自己的無能難為情,實際上正是在這不動聲色的裝模作樣中,回擊了楚王,令楚王有苦難言。再如,課文《橋》中的那位老黨支部書記的語言。“橋窄!排成一隊,不要擠!黨員排在后邊!”“可以退黨,到我這兒報名。”“你還算是個黨員嗎?排到后面去!”……這樣的句子在教學中反復讀,去體會、去感悟,使學生更深入地了解了人物,在讀中感悟一個鐵骨錚錚、無私無畏、不徇私情、英勇獻身的老共產黨員的高大形象。
良好的語感需要一個長期規范的語文實踐過程,朗讀能促進語感的培養,而良好的語感可以通過朗讀表現出來。二者相輔相成、相互促進,達到培養學生語感的目的。
(作者單位 吉林省長白山保護開發區池西區第一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