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閱讀教學中景物描寫的賞析,教師要引導學生走進文本,準確細致地解讀語言,從而感受景物描寫的妙處,體會景物描寫中蘊含的思想感悟。
關鍵詞:文本;語言;細讀;習慣
小說中的景物描寫大多融入了人物的思想感情。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走進文本,細讀文本,從而感受景物描寫的妙處,體會景物描寫中蘊含的思想感情,往往成為教學的難點。下面我就以小說《孤獨之旅》的教學為例,談談自己的做法。
《孤獨之旅》中的景物描寫很出色,為主人公杜小康的成長提供了廣闊的背景,也表現了杜小康的內心情感。
一、細讀對鴨群的描寫
“鴨群在船前形成一個倒置的扇形,奮力向前推進,同時,造成了一個扇形水流。每只鴨子本身,又有著自己用身體分開的小扇面形水流……船首是一片均勻的、永恒的水聲。”
這段景物描寫很形象、很美。學生在閱讀時只讀出孤獨這種感情,不能讀出作者如何襯托這種孤獨。
我引導學生細讀文本中的“扇形”水面,鴨群是個大的扇形,船頭的是大的扇形水流,每只鴨子形成的水流又是一個小扇形。每天看到的景物都是一樣的,不斷地重復,不斷地出現,沒有盡頭,也就意味著他們孤獨的生活將一天天重復,意味著內心的孤獨永不停息。均勻的、永恒的水聲正是杜小康內心孤獨感的寫照。
二、細讀另一處對鴨群的描寫
“鴨們十分乖巧。也正是在夜幕下的大水上,它們才忽然覺得自己已成了無家的漂游者了。它們將主人的船團團圍住,唯恐自己與這只惟一的使它們感到還有依托的小船分開。它們把嘴插在翅膀里,一副睡覺絕不讓主人操心的樣子。有時,它們會將頭從翅膀里拔出,看一眼船上的主人。知道一老一小都還在船上,才又將頭重新插回翅膀里。”
這里的孤獨,主要是憑借鴨子的感受來表現的。鴨子一直陪著“被拋”的杜小康上路,鴨子們一路上沒有感受到“被拋”的無助與孤獨,它們的生活哲學是“只要有水就行,水就是它們永遠的故鄉”。白天覓食后,有興致,就朝著天空叫幾聲。由此可見,鴨子是沒有“家”的概念的。但是夜幕下的大水上,一個無法理解“家”的鴨子感到自己成了無家的漂游者,那對于最需要家的杜小康該是一種怎樣的孤獨和漂泊感,作者正是把主人公的內心情感投射到鴨子的身上,讓讀者更深切地感受到杜小康所經歷著的那種浸入骨髓的孤獨感。
三、細讀黃昏炊煙的景物描寫
“黃昏,船艙里的小泥爐,飄起第一縷炊煙,它是這里的惟一的炊煙。它們在晚風中向水面飄去,然后又貼著水面,慢慢飄散。當鍋中的飯已經煮熟時,河水因曬了一天太陽而開始飄起炊煙一樣的熱氣。此時,熱氣與炊煙,就再也無法分得清楚了。”
學生對這段景物描寫不深入,理解不夠真切。教學時我引導學生緊扣“第一、惟一”這兩個詞,體會景物描寫所表現的蘆葦蕩的荒無人煙,映襯杜小康茫然而孤單的心理。教學中我設計了三個問題:(1)杜小康今天與平時觀察點有什么不同?(2)杜小康在平時關注什么?今天關注什么?(3)杜小康這樣做是為什么?
學生通過細讀文本,回答如下:(1)他平常盤腿坐在船頭,看著水面上的鴨子,此時他把目光轉向船中。(2)平常杜小康只關心他養的鴨子,他哪有時間去注視船艙里飄起的炊煙,更不會關注是不是第一縷炊煙!今天他關注炊煙和熱氣,分辨熱氣和炊煙的區別。(3)杜小康放鴨單調乏味,讓平時根本不值得注意和欣賞的炊煙,成為最值得欣賞的風景,也是他惟一可以欣賞的不同風景。
這樣思考分析之后,學生體會到了作者抓住生活中很難引起人們注意的景物,把這些景物寫得鮮活生動、細致入微來表現人物情感的妙處。
四、細讀對暴風雨的描寫
“那天,是他們離家以來所遇到的一個最惡劣的天氣。一早上,天就陰沉下來。天黑,河水也黑,蘆葦成了一片黑海。杜小康甚至覺得風也是黑的。臨近中午時,雷聲已如萬輛戰車從天邊滾動過來,不一會兒,暴風雨就歇斯底里地開始了,頓時,天昏地暗,仿佛世界已到了末日。四下里,一片呼呼的風聲和千萬支蘆葦被風撅斷的咔嚓聲。”
學生閱讀這段景物描寫時容易抓住一個“黑”字,理解作者通過對天空、河水、蘆葦蕩的描寫,渲染暴風雨的可怕,展示杜小康豐富的內心世界。教學中我引導學生分析:其實作者這里對景物的描寫是按照事情的發展順序“天陰—變黑—下雨—葦斷”寫的,把暴風雨渲染到極點,作者同樣把杜小康心理感受推到極點,他感到是世界末日的到來,從而體會到杜小康在暴風雨中“膽怯—恐懼—堅強”的心路歷程。
綜上分析,閱讀教學中景物描寫的賞析,教師要把學生引入課文文本,引導學生細致準確地解讀語言,品味景物描寫語言的妙處,才能使學生感受文學語言打動人心的魅力,培養語感,提高語文素養。
(作者單位 四川省石棉縣城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