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就目前寫作訓練過程中出現的“急于求成”的現象進行實事求是的分析與闡述,同時從學生如何寫作、教師如何進行寫作訓練兩方面提出了一些膚淺的看法,希望能夠給學生及廣大語文教師帶來些許思考和感悟。
關鍵詞:欲速則不達;循序漸進;學生自評;系統訓練
一、寫作急于求成者,欲速則不達
寫作在歷次考試中都占有很大的比例,因此,語文教師在作文輔導過程中都側重于讓學生的習作出彩、得高分。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他們想到的是作文形式的創新,緊接著,“題記式”、小標題式、日記體、獨幕劇、對話體等新的作文形式接踵而至,甚至還出現了病例式、說明書式、試卷式等文章,可謂是五花八門,各顯神通。一開始,這些文章也確實很受閱卷老師的青睞,頻頻得高分,作文形式的創新是寫作教學中提高作文分數一個不錯的捷徑。
可形式就是形式,它永遠代替不了豐富的內容和真摯的情感。老師們如果一開始就要求他們的作文要有亮點:形式新穎,語言優美,思想深刻,雖不敢說是天方夜譚吧,起碼大多數學生被搞得一頭霧水,漸漸地也就對寫作失去了興趣。最終的結果就是:學生每次寫作文都是跌跌撞撞,苦思冥想,榨干了所有的寫作細胞,才勉強完成任務。有些同學的文章乍一看形式新、語言美??梢患毧?,思路混亂,內容空洞。文章好像寫的是別人,跟自己無關,讀者從文章中很難揣摩出作者的內心,更難被感染。
其實,學生寫作不能急于求成。那些得高分、得滿分的作文可不是一日之功。“欲速則不達”。一篇文章不管它采用多新穎的形式,不管它有多美妙的語言,都要有厚實的內容為載體。而文章的素材、詞語的積累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得來的。它需要學生多讀書、多積累、多體驗,一步步才能達成。因此,我希望學生一定不要心急,先打好基礎,通過讀書先讓自己充實起來,然后多用心去觀察周圍的人、事、物,形成自己獨特的感受。只有這樣才能寫出更多更好的作品。在選擇寫什么文體的文章時,學生總喜歡那些語言優美的散文,認為只有這樣的文章才是好文章。其實不然,我們課本上有那么多好的范文都是一些語言樸實的記敘文體。比如,魯迅的《阿長與〈山海經〉》、朱自清的《背影》(敘事散文)、張潔的《挖薺菜》等等,這些文章并沒有用華麗的語言來修飾,而是靠樸實的話語和真摯的情感取勝。我們也看過許多好的閱讀文,比如,馬麗的《這樣的父親》、鄭曉玲的《兄弟》、周海亮的《春光美》、常躍強的《淡淡的深情》……都是靠溫暖而動人的情感打動讀者。如果學生能靜下心來好好回憶一下自己所走過的路、所交往的人,有沒有可以撥動讀者心弦的,然后再加上自己的情感與看法形成文字,這樣并不失為一篇好文章。如果學生能在寫作興趣的驅使下發現這個世界的種種美,那么在不久的將來,學生就會把這種刻意變為一種習慣,習慣于用積極樂觀的態度面對這個大千世界,也只有這樣,他們才會逐步變得更加堅強樂觀,有涵養、有品位、有生活激情。
二、對學生進行寫作訓練時要遵循規律,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
學生寫作需要過程,那么我們老師進行寫作訓練也應遵循這一規則。作文訓練就好像一個孩子學說話,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明確規定:1~2年級學生主要任務是寫話,3~4年級學生能進行簡單的片段練習,5~6年級學生開始限時寫作,7~8年級學生寫作要求有真情實感,力求表達自己對大自然、社會、人生的感受、體驗和思考。各個學段相互聯系,螺旋上升,最終全面達成總目標。作為教師一定要遵循這一規律,把作文訓練化整為零,采用臺階式的訓練方法。就拿初中生來說,可把作文訓練大致分為三個階段:初一階段讓學生能用正確的文字、流暢的語言、清晰的思路來表達明確的中心;初二階段進一步要求學生文章的語言意境化,描寫細膩化;初三階段就可以給學生提高一點的要求。比如,可以根據自己的文章實際采用新穎的表現形式;讓學生在敘述、描寫的基礎上多一些議論,敢于發表自己獨特的看法,使文章內容更深刻,更有欣賞價值??傊痪湓挘阂黄梦恼?,應該是先有內容,再有形式,兩者巧妙結合。其實這幾年,在中考閱卷過程中,對作文的評定標準已經有所改變,不再是只看學生作文的形式,而是以文章的內容為主。因此,我希望老師也能改變一下訓練方法,不要把學生的寶貴時間都浪費在背誦上。那樣的話,學生永遠學不會寫作。
另外,我還想說的一點是,學生的作品不論好壞,我們老師都不要急著去改,先讓學生自己說說他寫這篇文章時是如何確定中心,如何選擇、安排寫作素材,如何構思的。其實,學生在自評的時候就能暴露出種種問題,而這些問題,他在以后的寫作中就會特別注意。如果是老師提出來的,學生的印象就不會很深刻,而且有時候老師說的并不一定都是對的,學生有學生的思路,我們不要強加給他們一些他們不愿接受或不習慣接受的東西。老師只要在關鍵的地方稍作點撥就可以了。因為只有這樣訓練下去,學生的作品才能不拘一格,大放個性光彩。
因此,不論是學生還是老師,都應有足夠的耐心,一步一個腳印,把寫作當成是一個系統訓練,尤其是老師,不僅要教學生寫作,而且更要注重學生人生觀、價值觀的培養。不應只考慮學生的現在,而應放眼學生的未來發展。
(作者單位 山西省永濟市城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