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該建立全面審慎的教學觀,深刻把握理解與“背誦”的關系,而不是人云亦云地盲目片面取舍,還要認清它們之間并不是“水火不容”,在拒絕機械性地死記硬背的同時,強化“背誦”促進理解、形成自我反省、豐富數學語言的作用,讓學生既能“沉默地思考”又能“數學地談論”。
關鍵詞:小學數學;理解;背誦
記得自己讀小學時,老師要求我們要背數學概念而且考試卷會有很多概念會在填空題中出現。但現在,在試題中出現純粹的概念填空題,這是因為課改后教材對一些概念都漸漸地淡化了敘述,有些已經沒有了相關的內容,只強調理解。當然理解非常重要,特別是在數學教學中,但理解和“背誦”在一起就是一對矛盾體嗎?我們是不是在教學時只讓學生理解概念的含義就可以?真的不需要背誦嗎?“背誦”真的就一點價值都沒有了嗎?
其實,“背誦”學習就其本質來說,是一種自主學習。因此,大多數情況下的“背誦”學習應該是學生的一種自覺行為。然而,在數學方面,學生的“背誦”習慣的培養與形成,教師與家長的重視程度很不夠。如果有些學困生需要在課外個別輔導,如果他頭腦中連基本的概念都沒有,怎么輔導?如,同分母或同分子分數比較大小,雖然很簡單,但是幾天后還是有學生忘記比較的方法。這時如果你問錯誤的學生,你怎么比?那么學生首先要說出:“分母相同的分數比較大小,分子大的分數比較大”或“分子相同的分數比較大小,分母小的分數比較大”。再進行輔導就簡單多了。
一、數學中“背誦”的意義
1.背誦敘述有利于促進新的認知結構的形成
例如,在運算定律《乘法分配律》的教學中,一般只要得出它的符號化形式就可以了,接著往往讓一些學生根據(a+b)×c=a×c+b×c這個公式用自己的話說說這個“它”所表示的意思,盡管這要求很好,但一般都只是優秀生在表現,中等生在模仿,差生聽不懂。實際上我們不應該只到這個部分,這種符號化的做法只是表述了它的本質特征,太過抽象,而它不容易被中下生所接受,我們還應該讓它發揮應有的思維活動,那就是“背誦”,讓學生自己去感悟與體會,讓他們自己個性化地去消化,同時,它就成了一種數學當中的反思體悟,語言表達能力也會在悄悄地得到鍛煉。
2.“背誦”從思維角度來看,有利于促進知識的整體性建構
如二年級的乘法口訣,開始是1、2的乘法口訣在學生頭腦里的呈現,隨著口訣的深入,學生就會超越前面的那些具體過程,變為動態的學習對象,開始新的學習經歷,繼續新的學習感悟,如果能熟背全部的口訣,就意味著他們對知識在整體上進行了把握和建構,從而為后續的學習打下了基礎。
3.“背誦”從長遠角度來看,有利于促進知識的延續性
學生在小學階段是人生中記憶力的“黃金時代”。雖然許多曾經熟記的東西,今天回想起來卻模糊不清,那是小學生對自己所背的定義、性質、法則理解不深,這是正常的,隨著學習的深入,知識的不斷積累和認識水平的提高,以前記憶的某些東西的含義會迎刃而解。有些知識在小學解決不了,到中學自然就弄通了,真是“萬丈高樓平地起”。因此,抓好“少悟性,多記憶”的黃金時代,讓學生“背誦”還是大有益處的。
二、在教學中如何“背誦”
1.區別數學和語文的“背誦”
“背誦”是我國傳統的語文教學方法,它具有悠久的歷史。語文中的“背誦”是對語言的品味與積累,是一種鞏固學習成果、豐富文化知識的有效手段。然而,數學概念的“背誦”不用像背誦語文課本那樣一樣一字不漏,有些學生在理解的程度上抓住關鍵詞語,帶上數學特有的語言,特有的形式,用自己的語言表述出概念的意思就可以了。
2.區別優生和差生的“背誦”
因為每位學生的學習能力不一樣,所以“背誦”也不能一刀切,對于要“背誦”的定義、法則、性質不能有統一的要求,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
(1)理解能力、表達能力、背誦能力都很好的學生,我們對這些人在速度和質量上都應該有較高要求,要用自己的話準確地敘述內容,并在短時間內記住。
(2)理解能力、表達能力、背誦能力都一般的學生,因為他們要多花一些時間去鞏固所學的知識,盡管他們同樣有一種積極進取、不甘落后的精神,但不應把主要精力放在背誦上。要求他們先理解定義、性質、法則的意思,允許他們多花點時間去背誦消化,時間是在當天。這樣,中等生“背誦”的積極性、掌握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積極性也調動起來了。
(3)理解能力、表達能力、背誦能力比較差的學生,一個班里只有極少數幾個。甚至,可以以課后輔導的形式幫助他們對新知的理解,再用適當的語言規范新知。
3.區別不同內容的“背誦”
背誦要有選擇,不能什么都背,背得雜亂,而應該是有價值的東西。上面所說的“背誦”對學生促進理解、形成反思、豐富數學語言都有一定程度的作用,不是所有的數學定義、性質、法則都要“背誦”的,要根據不同的內容特點,不同的內容定義、法則和性質,作出不同的要求。
比如,方程、真分數、假分數、帶分數、圖形周長的概念、除法基本性質、比例的基本性質一定要讓學生背。而另外一些,比如“循環小數”的定義比較抽象,要求學生背,不僅難度大,花時多,負擔重,而且實際作用并不大,所以只要抓住“依次不斷”“重復出現”這兩個關鍵詞幫助學生理解就可以了。
4.“背誦”應該結合數學教學中的讀
這里特別要注意數學中的“背誦”,不是死記硬背,不是機械地填鴨,而是在理解、熟讀基礎上的“自然成誦”。數學的讀是一種有效的數學交流形式,它能使學生通過與課本標準語言的交流,來規范自己的數學用語,增強數學語言的理解能力,提高數學語言的表達能力,從而有效地促進學生數學語言水平的發展,提高學生合乎邏輯、準確地闡述自己的數學思想和觀點的能力。
因此,我認為讀和背應當是個有機的結合體,讀可以有以下幾種形式。
1.問題式的讀
根據學生具體情況編寫閱讀提綱,主要是以問題串形式出現,讓學生在問題的指引下進行閱讀,也可以出一些閱讀型理解題(文字較長)讓學生通過任務驅動(解題)來訓練閱讀。
2.比較式的讀
這種閱讀主要適用前后聯系緊密的知識或單元復習。把容易混淆的概念等進行對比,從而更好地掌握。如,在六年級數學中學過分數乘法應用題后,出一些具有對比性的題目讓學生去閱讀分析,會從中找到一些解題規律,對于鞏固新知有很好的作用。如“一根繩子長■米,用去■米,還剩多少米?”和“一根繩子長■米,用去■,還剩多少米?”要有意識地讓學生讀出“用去■米”和“用去■”就是不一樣的思路。像一個不為零的數,去乘(或除以)一個大于1、等于1、小于1的數,所得的積(或商)與原數的大小關系,不僅要通過實踐探索掌握規律,還要通過比較性的閱讀,才能將知識進行鞏固。
3.思路式的讀
在數學課本中,為了虛假學生對例題的正確解讀,教師可以以思路式閱讀的方式來加強閱讀效果。
總之,小學數學教學中,我們應該建立全面審慎的教學觀,深刻把握理解與背誦的關系,而不是人云亦云地盲目片面取舍,也要認清它們之間不是“水火不容”,一方面拒絕機械性的死記硬背,另一方面要強化背誦促進理解、形成自我反省、豐富數學語言的作用,讓學生既能“沉默地思考”又能“數學地談論”,何樂而不為?
參考文獻:
[1]朱作仁.小學教學心理學導論.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2]朱榮武.背誦,不可缺少的學習經歷.小學數學:數學版,2010(05).
(作者單位 浙江省臨海市桃渚鎮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