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思維能力是學生學習、研究歷史問題的能力。《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明確指出:“中學歷史要通過對歷史事實的分析、綜合、比較、歸納、概括等認知活動,培養歷史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成為中學歷史教學的重要任務。教學中必須把提升思維能力放在重要位置,重視歷史思維能力的訓練,這既適應了高考發展趨勢的需要,又能培育和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也能為學生終身發展打下基礎。
在日常的歷史教學中,怎樣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下面就這一問題發表個人的粗淺之見。
一、建立系統、完整的知識體系,是培養學生歷史思維能力的前提條件
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沒有全面、系統的歷史基礎知識體系,就無從談論能力的培養。因為分析、歸納、比較等認知活動均需要以扎實的歷史知識作為前提和支撐。全面、系統的歷史知識體系是對一定歷史事件的背景、過程、結果、影響及與這一事件相關的橫向與縱向知識聯系的完整認知。學生頭腦中有了縱橫相交的知識結構體系,思維活動就有了廣闊的空間和堅實的基礎。如講述“文藝復興運動”的性質時,學生可能會質疑:文藝復興為什么不是古代希臘羅馬文化的復興,而是古代人文精神的復興?在解決這一問題時就需要對“古代人文精神”的含義及對中世紀神學黑暗統治和文藝復興表現出的精神內涵的理解,這需要學生對以前所學知識有較深刻的認知。通過對比分析,學生就容易得出結論:古代人文精神已經湮沒,它不是對古代希臘羅馬文化的簡單再現,而是古代人文精神的復興和資產階級文化的興起。如果沒有掌握 “人文精神的起源”和當時歐洲社會狀況的有關知識,就不能理解文藝復興的實質。因此,在教學中要加強對歷史基礎知識、基本概念、基本線索、發展特征等方面的分析與講解,使學生形成較為完整的知識體系,在形成這種體系的過程中也能夠提高學生的歸納、概括等能力。
二、掌握基本的史學理論,是培養學生歷史思維能力的理論基礎
歷史思維能力包含對問題的分析、評價等活動,在分析、評價歷史時,應該遵循一定的指導思想——史學理論。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發展,對學生全面、客觀和辯證地看待歷史的能力要求越來越高。學生只有掌握了基本的史學理論,才能站在正確的和更高的角度去分析評價歷史。在教學中教師不僅要重視理論的滲透,如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必然性與偶然性、歷史地看待問題和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等理論;還要加強歷史觀的教學,如“文明史觀”“整體史觀(全球史觀)”“近(現)代化史觀”等。熟悉并正確地運用史學理論分析解決問題,有助于讓學生形成正確的思維導向,提升歷史思維分析的準確性與科學性。如講述“新中國成立的歷史意義”時,可引導學生用不同的史觀來分析,讓學生直觀地感受到新中國成立給中國政治、經濟、社會和世界帶來的重大變化。從“文明史觀”角度分析“新中國成立是中國社會發展的里程碑,是文明的重大進步”;從“近代化史觀”角度分析“它為中國工業化發展打下了堅實的政治基礎”;從“全球史觀”角度分析“它對國際工人運動和民族解放運動提供了榜樣”等方面的意義。通過分析,學生對新中國成立的意義就有了全面的認識,也加深了對其意義的理解,還提高了在史學理論指導下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利用豐富多樣的課程資源,是培養學生歷史思維能力的重要載體
現行的高中歷史教材,配備有大量的課程資源。如有豐富的原始材料,歷史插圖、漫畫,圖形表格,許多的知識鏈接、資料卡片及相對應的課后閱讀思考題。我們要充分利用這些資源,將它們作為載體,結合課文所學知識,對其中相關問題進行討論、論證,以此來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如講述“專制下啟蒙”時,可采用“資料卡片”中伏爾泰的話來訓練學生分析史料的能力,同時也能加深對伏爾泰主張“自然權利”學說的理解。通過課后“自我測評”中“啟蒙時期主要思想家及其主張的表格”來探究“啟蒙思想家的共同主張及他們的思想之間的關系”。學生在探究這一問題時,必須要運用概括、綜合、比較等方面的能力,在思考與討論過程中,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帶了提高。教材中的這類資源相當豐富,教師在利用時,要根據學生的知識、能力和課程目標來選擇課程資源,是選擇圖表、史料,還是選擇知識鏈接?要根據實際需要,沒有必要把教材中的全部資源解析透徹,應挑選其中有代表性的資源,挖掘材料的內在含義,講清分析解決問題時所運用的方法與能力,做到以點帶面,這樣既能鞏固知識又能提升能力。
四、開展生動的課堂探究活動,是培養學生歷史思維能力的最好形式
學生在課堂討論、探究活動中,必須要運用所學的知識,對某一問題進行分析探究,還要收集、整理、分析資料,同時在討論中要表述和論證自己的觀點,這需要學生具備歷史學習的各種能力,因此,課堂討論、探究是思維提升的最好形式。在歷史教學中,創設新情境,設計新問題,開展課堂探究、討論活動,鼓勵學生各抒己見,對學生的思維活動給予正確的引導與評價,不僅可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鞏固基礎知識,還可培養和提升學生的能力。如講述“理性之光與浪漫之聲”時,提出“啟蒙運動時期的人文主義與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有何區別?為什么會有這種區別?”這一問題,讓學生分組討論,引導學生從這兩個時期的思想家的主張進行分析、提煉,并且提示學生從事件的時代背景去尋求差別的原因。學生在查找分析各種材料的時候也在進行積極思考、論證,并且通過討論達成共識。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各種能力在不知不覺中得到提升。在開展課堂探究活動時,首先要精心命制探究題,重視題目的新穎性、可操作性和思維性。在探究過程中,教師要善于啟發誘思;要掌握時機、因勢利導;要鼓勵質疑,緊扣主題,不斷將探究活動引向縱深。
五、精選、精練習題,是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必由之路
學生的思維能力是在實踐過程中得到提升與鞏固的,做練習題就是一個重要的實踐途徑。通過練習把所學的知識與能力轉化為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使學生的思維活動更具靈活性與準確性,這是學生思維能力提高的必由之路。教師在命制習題時,要有針對性與目的性,圍繞練習的重點和能力要求精選題目,精心整合。如命制針對選擇題、材料題、圖表題、論證題等各類題型的專項訓練,可提高學生分析、歸納、表述等方面的能力;亦可針對某種能力訓練的需求來命制題目。在練習的過程中要用好、用足每一道習題,變一題一練為一題多練、一題多變、一題多解。如講評選擇題時可把其中的四個選項變成四道題目來講解,亦可把題的知識點變式成材料題、問答題來演練。通過各種方式的訓練,達到學生思維能力的提升與鞏固。
當今社會激烈的競爭告訴我們,能力高低是立足社會之本,因此,在歷史教學中教師一定要加強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提高學生適應社會的能力,為他們走上社會打下堅實的基礎,這是我們教師的職責所在。
(作者單位 福建省永定縣高陂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