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中指出:“學習歷史是一個從感知歷史到不斷積累歷史知識,進而不斷加深對歷史和現實的理解過程;同時也是主動參與、學會學習的過程。”學生在歷史學習的過程中,要收集資料、構建論據、獨立思考,對歷史現象進行歸納、比較、綜合、概括;并學會同他人,尤其是與具有不同見解的人合作學習和交流。教育部頒發的新的高中歷史教學大綱中指出:“高中歷史教學要注意培養學生的創造性學習能力,使學生進一步掌握和運用學習歷史和認識歷史的基本方法,增強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究的能力。”這就需要我們改變傳統灌輸式的教學模式,實行探究式學習方式。
探究式教學重視的是學生的主動學習,強調放手讓學生自己思考、探究和發現事物,讓學生把學習知識的過程和探究知識的過程統一起來。教育心理學家布魯納主張:“我們教一門科目,并不是希望學生成為該科目的一個小型圖書館,而是要他們參與獲得知識的過程。學習是一種過程,而不是結果。”因此,歷史教學必須使“結論與過程”相結合。我做了以下嘗試:
一、營造合作探究學習的氛圍,開展討論
首先,經過一段時間的教學,努力營建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和融洽活躍的課堂氣氛。因為只有在輕松愉快的課堂氣氛里,學生才能進行自主探索和自由創造。在探究式教學過程中,我放手讓學生開展自我思考、自由探究的活動,重視學生的不同見解,鼓勵學生大膽發言,創新求異,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教學的全過程。之后我把全班學生分成幾個小組,每組設一名小組長進行組織探討工作。這幾個小組會圍繞老師給出的某一主題或某一問題展開交流與討論,使學生學會自主思考、合作研究和解決問題,最后由一位學生代表小組發言。
如,在講《順乎世界之潮流》一課時,我讓學生自己討論“睜眼看世界”子目下的內容,希望他們弄清知識結構。首先學生對快速閱讀課文,之后進行了熱烈的討論,最后學生整合出來的知識結構與老師整合的基本一致。我很感慨:不能忽視學生學習、思考、解疑的潛能。學生在梳理知識結構的過程中也提出了疑惑:“‘師夷長技以制夷’是對傳統心態的一次挑戰,傳統心態是什么?”“什么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等等諸如此類的問題,學生不斷質疑的過程就是分析、理解、求真求實的過程。老師在此起到的是引領作用。我不會馬上向學生奉送所謂的真知真理,而是讓學生看課本的知識鏈接,從中找出答案,或是通過幾個小問題引導學生積極思考,然后得出正確結論。這節課上完后我夸了學生一頓,學生心里充滿了自豪感,切身感受到了學習的樂趣。
新課改后的高中歷史課程教學時間緊張,幾乎每個專題在學習之前都要給出學生此專題內容發生的背景,無形中增加了很多內容;學生每天忙著寫作業,也沒有預習時間,就只能在課上給他閱讀思考的時間,所以并不是所有的課都適合學生梳理知識結構。有歷史晚自習的時候可以安排學生預習下一課內容并進行討論,或是思路較清晰,內容較少的課可以在課上討論,否則老師就需要設計一些新穎的問題來引起學生探究的興趣。
二、設置新穎問題,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
現在的中學生充滿生機和活力,好奇心強、求知欲盛、可塑性大,這些都可成為培養學生興趣的基礎,只要學生不采取拒絕的態度,學習與思考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是完全可以調動起來的。歷史與現實問題相結合與極富挑戰性的提問能引起學生心理上的興奮,讓其產生一種渴求探究的強烈愿望,引發自覺的學習要求。
如在講《英國代議制的確立和完善》一課時,講授完《小密室的演變》一目后,我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責任內閣制,就以“香港回歸”為例,設計了以下問題:第一問,1997年7月1日香港回歸,在香港回歸儀式上英方代表是誰?學生答:“查爾斯王子”。第二問,在香港回歸中國的過程中,是誰在和中國領導人鄧小平談判?學生:“撒切爾夫人。”前兩問很簡單而且學生都知道,所以學生都爭先恐后地搶答,氣氛一下就活躍起來,我緊接著拋出第三問,為什么中英外交談判時英方代表是撒切爾夫人,而在香港回歸儀式上英方代表卻是查爾斯王子呢?這時學生就用到了課本知識,他們在看書和討論后會得出結論:查爾斯王子代表英國國王參加回歸儀式,因為英國國王已經成為虛君,但在國際上代表英國;中英外交談判時英方代表是撒切爾夫人,是因為撒切爾夫人是英國首相,英國首相掌握國家行政權,包括外交權。運用此法,能使學生在原有的知識基礎上不斷增長和豐富思維的觸角,并學以致用,從而催化興趣、誘導求知、激發熱情、活躍氣氛,提高課堂質量。
三、講評試卷也可放手交給學生
一套試卷的講評,在滿堂灌的教學形式下,下課時肯定會有一小部分學生睡香了,還有一部分學生昏昏欲睡,老師累,學生也累,怎么辦?我們可以把課堂還給學生,把老師解放出來,讓學生活躍起來。
每次統練或月考結束,我會及時把答案交給學生,學生按小組討論組員做錯的題,上課時將各小組沒討論明白的題提出來,由討論明白的小組來解答,都不會講解的題,老師帶領大家完成。剛開始的時候,我會提醒學生講題要注意的情況,要先分析題干中的有效信息,諸如時間、地點、人物、反向詞等,然后逐個分析題肢或材料。以后逐漸需要提醒學生的地方越來越少。不要低估學生的能力,學生講得很好。在討論、爭論與講解的過程中,增強了學生的審題能力、分析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了歷史學習和答題思維,同時也增強了學生有針對性看書的能力,鞏固了基礎知識。學生感覺自己是課堂的主角,競爭意識強烈,參與的積極性很高。
在合作探究學習的過程中,學生要采集信息、判斷信息,之后比較、分析、評價、認識歷史人物和歷史現象,得出歷史結論,從而提高了學生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合作學習的興趣、信息和效能;增強了學生閱讀的能力、獨立思考的能力,并養成了合作與共享的品質;也使學生建立起合理的知識結構,養成尊重事實的科學態度。
總之,在探究學習的過程中,既有掌握歷史知識的過程,也有能力的訓練,更有對史學方法的了解和運用,態度、情感和價值的體驗和培養。
(作者單位 河北省三河市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