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參加工作已有差不多十年,也經常外出聽課以不斷充實自己,提高自己,從中也受益匪淺。但也發現這樣一個現象:幾乎每一堂課的導入都是由一個實際生活中的問題入手,從而切入到本堂課的知識點上。確實,這樣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并且會有一個精彩的開端,可以讓人先入為主。因此也就讓一些教師在備課時重點就是放在導入上,力求出彩。但有相當一部分課盡管開頭很好,但后段不怎樣,尤其在一些提問的方面就更是有待商榷。
事實上,數學教學是培養學生數學思維活動的教學。精心設計課堂提問,講究提問的藝術,是數學課堂教學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環節。恰當的提問可以啟發學生的積極思維,按照教學目的引導學生的思路,幫助他們一步一步掌握教學要點,理解教學內容,對活躍教學氣氛也有一定作用。提問是為了啟發,但提問不等于啟發,動不動就問,盡管課堂氣氛顯得很活躍,但是一堂課上完了,學生不一定能收到最佳效果。有經驗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常常以精心設計的提問啟迪學生的思維,激發他們的求知欲,促使他們參與學習,幫助他們理解和應用知識。教師在設計課堂提問中,總是有意識地為學生發現疑難問題、解決疑難問題提供橋梁和階梯,引導他們一步步登上知識的殿堂。那么如何成功駕馭提問技能,使之有效地服務于課堂教學呢?本人就自己在教學中的體會,結合其他老師的一些經驗談一些看法。
一、要在課堂上營造民主氣氛,讓學生勇于回答,敢于回答
教師態度和藹,對學生回答問題要持發展的眼光看待,多鼓勵,在課堂上要能滿足學生的補償心理。即使學生答錯了也要給予贊賞,或者給予提示讓他繼續回答。但有的教師叫了一名學生起來回答,如果他答對了就示意其坐下,若是他答錯了,就叫其他學生起來回答,讓其仍然站著。也許是教師沒注意,但這樣一來,答對的學生沒有成就感,似乎這個問題我理所當然就應該答對的。答錯的學生感覺好像在懲罰他,他以后還敢舉手回答嗎?學生的積極性就這樣被慢慢的消磨殆盡,到后來課堂上總是舉著那么幾只手,課堂上死氣沉沉。
二、提問設計重在激活學生已有的經驗,激發學生思維的過程
例如在教科學記數法時:
場景一:教師介紹100=10×10=102,1000=10×10×10=103,10000=10×10×10×10=104…
師:你有什么發現嗎?
生:這些數都是10的冪。
師:有前提嗎?
生:這些數都是正整數。
師:在正整數并且1后面都是0的前提下,1后面有幾個0就是10的幾次方。
教師再出示300=3×100=3×102,4500=4.5×1000=4.5×103,52000=5.2×10000=5.2×104…
師:你有什么發現?
學生再一一回答……最后教師給出科學記數法的一般規律。
場景二:
教師出示100。
師:你能把100表示成冪的形式嗎?
生:可以表示成10的平方。
師:你能說一下理由嗎?
生:要表示成冪的形式必須是幾個相同的數的乘積,而100就是兩個10相乘,所以是10的平方。
師:非常好。再出示1000,10000,100000。
師:那么這些數可以表示成冪的形式嗎?
生:10的3次方,10的4次方,10的5次方。
師:哎呀,你們真聰明啊!怎么一下子就做對了呢?是不是有訣竅呀?把你的方法向其他同學介紹介紹吧。
生:1后面有幾個0就是10的幾次方。
師:那么1000.0是否可以表示成10的4次方呢?
生:不可以,10的4次方是10000。
師:那么剛才那個結論是否要修正呢?
生:在正整數前提下。
師:出示10002,那么10002是否可以表示成10的3次方呢?
生:不行。
師:看來還需繼續完善。
生:1后面都是0。
師:到現在我們可以得出,在正整數并且1后面都是0的前提下,1后面有幾個0就是10的幾次方。
然后教師再出示一些數字,引導學生得出科學記數法的一般規律,顯然場景二中的提問設計得比較好,因為前者的提問看似給學生設置了一個個小臺階,但如此程式化的提問卻使學生思維活動的空間受到了限制,教師只注意了提問的提示性和序列化,學生只能亦步亦趨地跟在教師的后面,完全喪失了學習的主動權。而后者的提問設計重在激活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激發學生思維的過程,并且培養了學生自學的能力。
三、提問應做到由點到面,注重培養學生的遷移能力
例如,在教用兩邊開平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時可以這樣設置問題:
1.一個正方形的面積等于9,它的邊長是多少?若x2=9你會求x的值嗎?說說你的想法。
2.那么2x2=16你會求x的值嗎?
3.(x+2)2=7如何求x的值?
4.若3(x-4)2=15,求x的值。
5.(2x+1)2=(x-2)2,求x的值。
6.3(2x+8)2=2(x-1)2,求x的值。
這樣由最簡單的一元二次方程這個點輻射出用兩邊開平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這個面,由淺入深,層層推進,完成了學生知識上的遷移,這也是問題設置的整體性原則。提問題要緊扣教材內容,圍繞學習的要求,將問題集中在那些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關鍵點上,以利于突出重點、攻克難點。同時,組織一連串問題,構成一個指向明確、思路清晰、具有內邏輯的“問題鏈”。這種“問題鏈”體現教師教學的思路,打通學生學習的思路,具有較大的容量。
四、提問一定要把握住最佳時機,就像炒菜要掌握好火候
提問得早了,起不到誘發學生積極性的作用;提問得晚了,又達不到鍛煉學生思維的目的,我們不能在學生初步感知知識內容之時,就提出需要深入思考的問題,也不能在學生已理解知識之后再去提些簡單的問題。提問,要問到點子上,切中要害;提問,要少而精,能夠牽一發而動全身。另外,還要掌握好候答時間,教師安排候答要注意兩點:(1)時間適宜。學生答問需要時間醞釀。過于急促會阻遏學生衡情酌理、慎思明辨能力的發展,導致思維結果草率;過于漫長,學生思維重心發生偏移,進而導致注意力渙散。這兩種情形都會降低提問的效果。(2)候答時間的安排,要根據學生的生理、心理特點以個人的認知風格,從教學實踐效果來考慮。候答時間一般應控制在1分鐘左右比較適宜。同時,候答時間長短還和問題的性質及學生的學習基礎有關。判斷型、敘述型問題候答時間宜短,診斷型問題候答時間稍長,述理型、發散型、求異型問題候答時間最長。學習優秀生的候答時間宜短,中等生、學困生的候答時間應長些。還要學會指導學生答問;學會聆聽學生的回答;掌握好教學中的追問藝術;學生回答問題不要馬上表態,評價學生的答案,要留有一定時間讓其他學生評判,提高學生的思維品質。
課堂教學提問的設計技巧,課上看似隨機應變,實際上功夫在課堂外。它要求教師既備教材、教法,又要備學生,是教師認真學習教育科學理論,按照教學規律不斷改進課堂教學的結果。總之,教師在課堂中完成教學任務的同時,在課上的各環節都離不開教師的提問。提問不僅可以喚起和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好奇心和求知欲,還可以啟迪學生的思維,開拓和引導學生的思路,出色的提問還可以成為學生思路的活動導航。
(作者單位 江蘇省無錫市張涇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