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職制圖教學的改革涉及教學框架的改革,培養識圖能力、課堂內涵的改革、合理安排結構課程、培養學生的改革等方面。做好以上幾點,機械制圖教學才能再上一個臺階。
關鍵詞:改革;本位;培養目標
機電一體化專業必修的一門基礎課程是《機械制圖》,它是中職學生入學后第一學期開設的主干課程,堅持以能力為本,重視實踐,培養實踐能力,以生動的形象、嚴密的思維和三維空間想象訓練貫穿始終。以解決畫圖和識圖問題為教學目的,以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和構思能力為教學重點。而現在的邏輯思維的培養方式有所轉變,因此我在此對中職制圖教學的改革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教學框架的改革
“點→線→面→體”是傳統制圖課程的基本結構。課程第一課,講的是“點的投影”,而這正是學生最不容易理解的內容。很多學生一開始就望而卻步,產生了厭學心理,失去了學習熱情。技能與知識的共同學習,應該與人的認知規律相符。在教學中,我先從實物出發,理解視圖和實物之間的聯系,從而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和思維能力,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二、培養識圖能力
識圖能力是一種全方位、多角度、客觀地識圖、讀圖的能力。以《機械制圖》這門學科來說,識圖能力主要是指將物體的空間形象分解成若干個基本形體的能力,以及將基本幾何體抽象成點、線、面的能力。作為任課教師,要引導學生深刻領會零件圖、裝配圖及組合體在機械圖樣中的相互聯系,加強學生的識圖能力。
三、課堂內涵的改革
為了增加“機械加工與制造工藝學”內容,學生在學習機械制圖時實際操作經驗很少,如果在課堂上僅是為了講制圖內容而展開教學,這些內容對生產實踐有何作用,學生毫無所知。所以,要堅持以人為本,重視實操能力的培養,加強實踐性教學內容,并增強課程內容之間的內在聯系,在增加了“機械加工與制造工藝學”內容的同時,滿足企業對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四、合理安排結構課程
幾何教學是《機械制圖》課程的繪圖基礎,二百多年來一直是世界各地的技術人員的交流方法。但很多制圖教材對幾何教學的導入不盡相同。因此,在教學課堂上應因材施教。最重要的是將點、線、面的投影分析透徹,讓學生建立起一個牢固的知識理論體系。
在《機械制圖》教學中,圖形的各種表達方法是重點、難點,而起著承上啟下作用的是組合體的視圖,而組合體的視圖又是視圖表達的基本內容。因此,要把形體分析法和線面分析法作為本書的重點來講解。
五、培養學生的改革
教學中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確定培養目標,大膽改革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創造條件使學生在學習中維持有意注意。教師在教學中要有創新精神,不完全受教材框框的限制,要根據學生的實際能力來組織教學內容,要使學生“跳一下能摘到果子”,否則其學習的注意力很難維持。中職學生空間想象力較差,沒有一點工程背景和工程意識,對于他們這門課太難了。以能力為本位,重視實踐能力的培養,是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所以,教師應把會“做”什么作為教學出發點,按教學內容的不同實施教學計劃。所以在《機械制圖》課程內容的安排上,應本著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該簡化的簡化,該刪除的刪除,不斷地對學生進行工程意識的培養,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
總而言之,提高《機械制圖》課程的教學質量,學生與教師的共同努力必不可少。而教師作為輔導人員,要指導、監督和評價學生學習。所以,教師應具有優秀的專業知識水平和良好的職業道德。在學生與教師的共同努力下,提高教學水平,為社會培養出專業的技能型人才。
(作者單位 河北省涿鹿縣職業技術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