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經濟學獎垂青資本市場
北京時間10月14日,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將2013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同時授予三位美國經濟學家:尤金·法瑪、彼得·漢森和羅伯特·席勒,以表彰他們在“資產價格實證分析”方面做出的突出貢獻。
評獎委員會認定,三人研究成果是分析股票、證券等金融資產價格走勢的標準工具,為職業投資行為提供理論指導。
頒獎詞說:“他們的方法已經成為學術研究的標準……如果要預測未來幾天或者幾個星期的股票和資產價格,是不可能的。但是從長遠來看,預測未來三年或者五年,卻是可行的。”
獲獎者其人
尤金·法瑪
現就職于芝加哥大學Booth商學院,其最主要的貢獻是提出了“有效市場假說”,并被廣泛應用于證券、債券等投資領域。
市場有效性假說的核心觀點:股票價格很難在短期內被預測,在有效市場中,股票價格已充分反映了所有可能的信息,投資者不可能存在任何高出正常收益的機會。
彼得·漢森
現就職于芝加哥大學,其最大的貢獻在于發現了在經濟和金融研究中極為重要的廣義矩陣方法,對資產價格的界定有強烈的指導意義。
廣義矩陣:一種矩陣估計,不像一般的回歸方法那么嚴格,可以放寬對很多數據的性質要求,從而最終解釋資產定價。現在的學者只要分析經濟、金融,大多都會用到這種計量經濟分析方法。
羅伯特·席勒
現就職于耶魯大學,著名的標準普爾/凱斯—席勒房價指數的創始者之一,該指數至今是美國房地產市場的主要指標。
代表作《非理性繁榮》:用較為通俗的表述將投資者的投資實踐聯系得更加緊密,被視為理解市場波動的“圣經”。2005年,他指出美國樓市可能過熱,當投資者意識不到資產價格已脫離基本面時,泡沫就產生了。
意見相左的獲獎者?
尤金·法瑪
新古典主義學派的代表人物。認為市場是萬能的,只要信息能夠充分披露,投資者都是完全理性的,他們經過慎重考慮選擇的投資策略和隨機選擇的結果是相同的。
羅伯特·席勒
新凱恩斯學派的代表人物。認為市場會失效,投資者的情緒、甚至外在氣候等因素都能對投資行為產生影響,政府應該加強監管。
點評:
1.政策制定者要廣泛聽取各方意見,既不要盲目相信市場的力量,也不能過分強調情緒對市場的干擾。(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教授 聶輝華)
2.對立的觀點同獲諾獎,表明思想的形成與發展需要對立面。(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經濟學和金融學教授 許小年)
歷屆諾獎得主談中國
2013年得主
羅伯特·席勒
中國的經濟發展速度太快了,給房地產定價是很難的,但上海深圳等大城市的房價收入比達到36倍,令人擔憂。如果和美國一樣泡沫破裂的話,這將會對中國經濟產生打擊。
2004年得主
芬恩·基德蘭德
由于人均GDP較低,即使是每年10%的經濟增速對中國來說都不算高,中國應引入更多競爭機制,讓市場主體決定經濟的發展方向。
2001年得主
約瑟夫·斯蒂格利茨
如果中國順利實現改革轉型,將會成為世界經濟版圖上重要的一極。中國要非常謹慎,不要沿襲西方的發展模式,結構性改革才是中國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挖掘新的增長點的關鍵。
1996年得主
詹姆斯·莫里斯
中國經濟并不會“硬著陸”,未來的工作重點應該是提高居民收入和加大投資。投資重點是基礎設施,要避免重復投資、過快投資。
數字看諾獎
1969年以來,諾貝爾經濟學獎共頒獎45次。
在45次頒獎中,有22次僅頒給一個人。
所有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的平均年齡為67歲。
迄今僅有一名女性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她是埃莉諾·奧斯特羅姆,于2009年因對經濟治理問題作出貢獻而獲獎。
在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中,年紀最輕的獲獎者為肯尼斯·約瑟夫·阿羅,他獲獎時年齡為51歲。
在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中,年紀最大的獲獎者為里奧尼德·赫維克茲,他在2007年獲獎時已有90歲高齡。(支點雜志2013年11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