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正逐漸步入“老齡化”,“電視將死”也并非危言聳聽。據相關報告顯示,北京市過去三年的電視開機率從70%下降至30%,4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成為主流收視群體。不過,2013年,互聯網讓原本暮氣沉沉的電視機行業青春煥發,業內更將這一年定義為“互聯網電視元年”。
聯想、樂視網、小米、阿里巴巴、愛奇藝等IT企業通過互聯網機頂盒、智能電視、電視操作系統、應用軟件服務等方式紛紛殺入互聯網電視領域,TCL、創維、康佳等家電企業借助合作伙伴的“軟實力”在新一輪競爭中占得先機,繼PC、手機之后,互聯網電視已成為IT企業、家電廠商最重要也最激烈的戰場。
這對于傳統家電企業而言是個不小的挑戰。以往的價格戰、廣告戰都不如腳踏實地拼用戶體驗更有成效,具有人性化、技術性并使交互落地的產品更受歡迎,單靠硬件取勝的模式被“硬件+軟件+內容+服務”的綜合競爭所取代,這要求家電企業必須“跨界”,探索與互聯網企業優勢互補、資源共享、開放創新、合作共贏的商業模式。家電企業只有具備互聯網思想和精神,才能在互聯網時代借勢新生,再造輝煌。
這段互聯網之路家電企業走了十多年,至今都難說已具備互聯網基因。2008年就出現“智能電視”的概念,2010年8月長虹與TCL合資成立歡網科技,可惜因政策原因了無起色。2011年TCL與騰訊聯合推出“冰激凌”智能電視反響平淡,簡單嫁接互聯網而非互聯網意識的轉型是關鍵癥結。進入2012年之后,聯想、TCL、海爾、海信等企業陸續獨立推出互聯網電視,智能電視、云電視、互聯網電視、超級電視等概念五花八門,但因為價格高、操作難、體驗差、內容少等各種原因,結果證明這仍然是傳統企業的一廂情愿。
在互聯網電視變局中,家電企業的自我顛覆注定艱難,互聯網企業亦前景難料。即便是谷歌這樣的互聯網巨頭,因為缺乏家電產品的設計理念和制造經驗,第一代互聯網電視一敗涂地。在銷售渠道上,家電行業依然是強勢品牌的天下,互聯網公司的電視很難在新領域迅速崛起。而且,售后服務對于家電企業來說駕輕就熟,對用戶習慣的變化了如指掌,但互聯網公司無法從容應對。打通與融合是大勢所趨,不僅家電企業需要互聯網精神,互聯網企業同樣要具備家電思維。
盡管都是互聯網電視,但各企業的市場定位和商業模式不盡相同。小米滿足家庭用戶對電視直播節目、網絡視頻、游戲互動的需要,阿里巴巴還具備購物、交水電費、操作家電的功能,樂視的優勢是影音資源和娛樂產業鏈完整……看、玩、用的功能三分天下,互聯網讓電視的未來更具想象力。但互聯網企業并沒指望靠賣電視機賺錢,廣告、內容、應用、服務、游戲等增值和衍生收益才是互聯網電視的利潤重點。不過,目前互聯網電視的應用功能和盈利能力仍未充分展現,市場潛力還需挖掘。
政策監管是無法忽略的不確定因素。頻道消失、電視臺關門的論調被更多的人認同,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已通過頒發“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的準入制度提前應對,但電視臺和運營商的壓力與日俱增,互聯網電視運營商與傳統電臺電視臺的沖突不可避免。互聯網企業曾經在智能手機市場取得的輝煌,很難在新領域繼續復制。
另一個潛藏的危機是,今日所見的互聯網企業與家電企業攜手共進的和樂局面,在三五年后是否存在猶未可知,實際上從一開始雙方就進入既合作又博弈的模式,誰都擔心被替代和被顛覆。在新領域摸索前行如同走夜路,一旦熟悉環境、步履如飛。
互聯網電視的春天已經到來,老將新兵都滿懷希望,卻也難掩隱憂。(支點雜志2013年11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