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發布的新產品,不僅中國消費者失望,連美國華爾街也倍感泄氣。
在中國市場上,三星手機風頭正勁。兩年前,蘋果還被視為時尚,蘋果專賣店如雨后春筍。但現在蘋果時尚似乎已成“過去時”,很多人手里擺弄的是三星。
蘋果與三星的此消彼長,為我們提供了一個觀察創新與模仿“互動”的絕佳案例。蘋果是創新者,它推出的蘋果智能手機顛覆了人們對手機的認知;而三星固然一直生產手機,但在智能機領域不過是后來的模仿者。
現在三星搶了蘋果的風頭,但蘋果仍是全球市值最大公司。根據2013財富世界500強排行榜,蘋果去年利潤417億美元,三星接近206億美元。
蘋果的超額利潤,正是創新者得到的市場回報,而且是超額回報。自2001年以來,蘋果先后推出ipod、ipad、iphone三大類產品,成為電子消費品概念引領者。所謂創新,涉及產品概念、硬件與軟件,還有內容。通過創新,蘋果躍上行業最高端,在世界范圍內拼命吸金。
我們可以稱之為“創新霸權”,因為暫時沒有競爭者,在很大程度上它可以為所欲為。產品的定價權,完全掌握在創新企業手中。它受到市場追捧,被宣布為時尚,沒有人膽敢說“不”。在時尚的旗號下,蘋果不斷“升級換代”,使消費者身不由己地不斷掏錢。
創新肯定會招來模仿,這是市場的必然,在全球化時代,模仿將在世界范圍內發生。事實上,創新者本身也可能是模仿者,喬布斯曾經說:“在竊取偉大的靈感方面,我們一直都是厚顏無恥的?!蹦7虏⒎强寺。a品作為一個消費類別已被市場接受,形式與內容大致已經確定,模仿者要做的大致就是照貓畫虎。
模仿,就是仿制創新者的主要創新元素,再來點“推陳出新”。蘋果的創新之處,主要是圖形界面、觸屏操作、多功能集成。直到去年,還有人懷疑平板電腦是否真的是個人電腦“前進的方向”,但三星早已推出平板電腦,聯想也推了,連微軟也發布了Surface。至于智能手機,更是找不到缺席的玩家。
市場競爭,將動搖創新企業的市場霸權。創新者的超額利潤吸引其他企業模仿,市場競爭由此產生,并日趨激烈。喬布斯去世后,蘋果在創新方面一直乏善可陳,一些人提出,能夠拯救蘋果的就是CEO庫克辭職。殊不知,創新終究會遇到技術的天花板。
在贏者通吃的市場邏輯下,后進企業不要說與行業巨頭爭鋒,就是生存也成問題。但創新者的困境,正是模仿者的機會。首先,模仿者具有后發優勢,除了模仿,還可以有所改進。其次,創新者因為“創新霸權”,沉迷在一家獨霸的幻覺中,在定價、服務等方面非常傲慢;而模仿者著眼于市場競爭,更樂于運用定價以及其他多種營銷策略。
蘋果是一家被公認“傲慢”的企業,喬布斯定的規矩是,蘋果只生產他們自己認為好的東西,消費者只能被動接受蘋果的價值觀。蘋果專賣店空間很大,但產品只有區區幾款。而單單手機,三星就有不同機型162種。蘋果的定價高高在上,而三星承認不同層次的需求。
但模仿涉及錢的問題,沒有高強度投入,模仿者不會有真正的春天。2012年,三星資本開支高達215億美元,達到蘋果的兩倍。而在投入的背后,又涉及一個后來者如何定位自己的問題。三星原來是一家二流電視機制造商,1993年它出臺轉型計劃,將目標定位為“全球最大、實力最強的電子廠商”。有了遠大理想,企業才會舍得投入,并超越模仿。
再來看中國的聯想,它也立下雄心壯志,做全球最大個人電腦生產商。聯想并購IBM的個人電腦業務,據說目的達到了,但可惜的是,這是一個正在萎縮的行業。雖然聯想也參與了智能手機市場的競爭,但未占先機。(支點雜志2013年11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