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美國在社會發展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它們的社會發展模式不盡相同,社會政策也因國內政治、社會和經濟條件有所差別,這些多樣化的經驗能為中國提供很好的借鑒。
在某種意義上,歐美國家的社會政策也面臨能否持續的挑戰,其遭遇的問題及其應對措施同樣能為中國提供有益的借鑒。
荷蘭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學Anton Hemerijck教授、瑞士洛桑大學Giuliano Bonoli教授、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Neil Gilbert教授都是公共政策研究領域的專家,本期圓桌邀請他們探討金融危機之后,歐美國家福利制度的轉型。
國家福利制度助推歐洲經濟
《支點》:歐洲是全球最早構建福利社會的地區,是什么因素推動歐洲建立福利國家的?
Bonoli:歐洲的福利國家自上世紀70年代開始,人口老齡化、經濟增長率下降、家庭結構轉變、收入不公平、經濟全球化等社會問題,迫使國家探索福利制度的改革。
Hemerijck:從1945年到70年代中期,歐洲的國家福利制度非常成功地助推了歐洲的經濟和社會發展。因此,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歐洲福利制度的環境就已經開始改變。老齡化、生育率下降以及提早退休都使得福利體系不堪重負。
盡管使得歐洲變化的力量大致相同,但是其對不同福利體系造成的壓力以及得到的政策反應,不同的國家之間是有所不同的。過去二十年,歐洲各國福利改革也使得各國在經濟增長、就業和競爭力方面都呈現一定的差異。
福利改革的戰略轉向
《支點》:回顧過去20-30年的福利改革,可以看到歐洲國家采取改革策略是不盡相同的。對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早期的危機,歐洲國家的第一反應是盡量避免改革。歐美的福利改革是否取得了預想的成效?
Bonoli:英國和美國是上世紀80年代最早采取明確改革策略的國家,從根本上減少公共社會支出的嘗試被采用。到了90年代,福利削減的政策局限性凸顯,1991年到1993年的衰退迫使歐洲大陸和北歐國家重新考慮治理福利國家的方法。
在緊縮嘗試遭遇失敗的國家,改革福利制度出現另一個戰略轉向,即在更多妥協和協商的基礎上進行改革。上世紀90年代中后期,在歐洲可行的改革似乎都是受到歐盟及各國政府支持的政策,并且是與社會妥協的政策。
在同一時期,也出現了這樣一種新的有吸引力的政策策略,即強調社會政策在保增長方面的作用。在各種不同的標簽下,比如“社會投資”、“積極福利國家”,政府轉向基于最大化就業的改革策略。
Hemerijck:盡管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社會投資在許多歐洲福利國家獲得了成功,但我們也觀察到,在采取社會投資政策過程中,某些福利制度一直面臨著較大的制度約束。尤其是南歐國家,一些福利制度、社會投資的進展較為緩慢,在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后,這些國家大部分都面臨財政懸崖。
不要忽略生產型社會投資政策
《支點》:在歐洲融合不斷深入的過程中,福利國家的建設是最為重要、最為成功的壯舉。但是2008年金融危機之后,歐盟以及它的福利制度似乎都走在了十字路口。當前,歐洲福利國家正面臨什么樣的局面?
Hemerijck:在全球金融危機后,就很快對福利國家的未來作出一個判斷顯然太過草率。然而,內生的社會變化促使許多福利國家轉向投資導向型社會的趨勢并沒有消失,并且變得更加緊迫。這場危機已經凸顯了扶貧、社會保險、宏觀政策對穩定經濟的作用,也表明人力資本投資的必要性。在當前財政困境的背景下,重要的是不要忽略生產型社會投資政策的長期增長潛力。
Bonoli:自上世紀80年代起,評論家強調在歐洲社會的分裂趨勢,尤其是在歐洲大陸和南歐國家。分裂的起源,被認為是勞動法良好保護的工人和那些依靠臨時合同的不穩定就業的工人的差異。這些趨勢在進入21世紀后進一步加劇,并以不同的方式從勞動法蔓延到社會保障(例如與社會投資相比),但是它是一個處理宏觀壓力并規避政治風險的方式。
向賦權型國家轉變
《支點》:去工業化趨勢對歐元區國家的社會穩定是否帶來了不利影響?
Hemerijck:歐元區困境尤其令人擔憂的是,歐元區各國以及歐洲央行幾乎沒有留給主動調整的空間。一方面,削減赤字的壓力限制了國內社會政策的空間,另一方面,不再抱幻想的選民越來越不愿遵守國家元首在一攬子救援計劃中同意的縮減承諾。因此社會投資策略必須扎根于歐元區宏觀經濟和預算治理,從而支持持久的經濟增長和高水平的就業。
技術進步使得重復性及中低技術的工作職位減少。轉向后工業時代的勞動力市場為婦女就業提供了更多機會,但是去工業化趨勢已經降低了終身工作職位的比例。持續改變的家庭結構和性別角色,伴隨著更長年限的教育、晚育以及單親家庭的出現,使得工作和家庭之間的關系更為緊張,也使得對照顧子女的需求增加。
《支點》:與歐洲社會不同的是,美國更看重個人的社會責任。那么,這些年來,美國的社會福利政策又發生了怎樣的轉變?
Gilbert:20世紀末,美國政治社會的變化對國家的福利體制進行了重構,并且改變了公共部門與私營部門在福利供給上的責任和關系。在此條件下,21世紀美國正經歷從福利型國家向賦權型國家的轉變。
美國社會福利政策以“對個人責任的公共支持”為主線,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的改革:一是在工作導向的福利改革上,它要求個體重拾責任并實現自我支持;二是在目標定位項目的改革中,新的福利計劃強化了福利領受者的工作激勵并為低收入者在私人市場中購買個人所需的福利產品提供支持;三是在社會福利的民營化中,公共部門輔助私營部門實現福利融資與服務傳遞。(支點雜志2013年11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