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創新是支撐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何為創新?很多人認為,創新就是生產力的提升。在我看來,創新并不是精英人群引領的事務,并不只關乎于技術專利申請或論文發表數量,甚至你的公司是否在納斯達克上市。
在瑞典,有很多科研基金和科研院所,很多擁有高端技術的IT公司等等,但其人均GDP水平比挪威要低——挪威的科研成果并沒有瑞典多;再看日本,它在科技上已經邁入高端領域,科研方面成果頗多,但其人均GDP水平低于香港;還有盛產科學家的以色列,備受風投市場關注,這里的醫學專利排名世界前列,但以色列的人均GDP水平比斯洛文尼亞這些國家還低。
這些現象說明,尖端科技并不是驅動創新的唯一因素,更不是推動經濟增長的唯一因素。
創新與奧林匹克不同。在奧林匹克運動會上,我們只有一個冠軍,是贏者通吃的模式。對于全球的國家而言,創新需要在經濟增長的過程中得以實現——它是一個多因素參與的游戲。
就科技創新而言,有利的科技創新分三個階層。以微處理器創新為例,可能需要用到高端的物理學知識、中端的電路設計知識以及底層的車間技術知識。不同層面的知識和創新需要不同人員的參與,最終會帶來不同程度、不同級別的創新。這些創新的最終體現,還需要成功的市場營銷手段——這也是創新的環節之一,比方說Iphone和Ipad,其成功與它徹底改變零售商的競銷模式不無關系。事實上,很多創新的行為,在創業初期,由于只關注了技術創新而忽略了營銷創新,最終都沒有獲得全面的成功。
除開生產者,消費者層面對于創新也是十分重要的。很多創新的受益者并不是生產者,而是消費者。在1985年,買一千萬只晶體管的成本可能是1000萬美元,這個數字在2005年降到了低于10美元。正是巨大的晶體管消費,促進了生產者的創新生產,提高了晶體管的生產水平,最終降低了生產成本。
從某種程度來說,消費者是科技創新最大的受益者,所以他們也更能夠鼓勵生產者創新,更多地為這項創新內容承擔更大的風險——消費者本身也需要承擔一定的風險。這是消費者和生產者之間的對話和回饋,正是這種互動關系,才使得我們的科技不斷進步。
在過去的幾十年中,消費者不斷地在接受新鮮事物,有時候他們并不知道這些事物對于他們有什么作用,這就好比十幾年前,人們花重金購買電腦,但未必知道電腦將會在十幾年后變成辦公的重要工具。
正是消費者風險承擔力的增強,才促生了蘋果、微軟這種公司的成長。用戶每天花大量的時間去研究這些公司推出的產品,并向生產者提供反饋,促使他們生產出更好的產品。從這個角度而言,消費者并不是無緣無故地享用了創新的成果,他們也付出了自己的努力,也是推動創新的重要力量。
總而言之,科技進步是一種創新,但創新不全然只是科技進步。從整個社會而言,每個市場因素都是創新的動力,都能夠帶來科技進步并最終推動經濟發展。(支點雜志2013年11月刊)